“文章写了吗?”
不用看,我就知道,又是她催稿了。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催稿。好像,从文以来,还没有被人这样“逼”过,就像一直完不成作业的小学生。
我没有与她谋过面,知道她的名字,是因为她与张晓林、孙玉亮是文学院作家班的同学。假如当年我也上那个作家班的话,我们也会是同学的。
可惜,没有假如。
她的声音,不止聆听过一次,极其响亮。一听,就是个爽快人,不拖泥带水。就如她催稿,好像没有回旋余地。
她的名字,与雁鸣湖笔会相连。
“小小说教父”杨晓敏曾为她写过一篇文章:《中牟有个王银玲》。文章说,王银玲多年在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工作,无疑属于当地业界的“领军人物”。她写诗和散文,也办过报纸和刊物,读过省文学院作家班。但她的优长却体现在组织活动能力和交际能力上。王银玲凭借自己的人脉,“借鸡下蛋”,邀请那些熟悉的作家、诗人一拨拨儿到中牟釆风。
雁鸣湖金秋笔会,自年首届举办,已历5届,先后有我国著名诗人雷抒雁、韩作荣、李小雨,马来西亚华文女作家朵拉等多名作家先后走进中牟,留下了许多咏颂中牟的诗文篇章,极大地提升了中牟的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年雁鸣湖金秋笔会参加人员中,有何弘、乔叶、杨晓敏、墨白、鱼禾、冯杰等6位省作协副主席,有中国作协会员22人、省级作协会员17人。
此次雁鸣湖金秋笔会,我本在邀请之列。为此,我和张晓林、孙玉亮商量行程。也和娄继周、孙勇联系过,相约在中牟会面,好好畅谈一番。但因为市党代会要召开,因为在党报工作,在笔会举行的前一天,只好无奈地推辞。在笔会举行期间,我接到中牟娄继周等人的电话,问为何不见我的身影。在 虽然没有参加笔会,但王银玲仍然让交作业。她的要求,让人不好意思,也不会拒绝,于是便答应了。
我答应交作业,更主要原因,是我对中牟并不陌生。开封,中牟,距离不远不近,历史渊源颇深,自不待言。早在二十年前,我在《中原建设报》工作的两三年里,几乎每个周末,要乘车往返于郑汴之间。当时走的路线是郑汴路,穿圃田、过白沙、踏官渡,等等,当时年轻气盛,且前途不明朗,在摇晃的客车浮想联翩,穿越于历史和现实之间,有诸多感喟在胸腹。不陌生,自然有话要说。
何况,对于雁鸣湖金秋笔会,也早有心仪。许多好友曾参加过几次,对我描述过热闹的文人雅集场景,让人心动。
有过感受,有过憧憬,想写一篇小文,想来还不是信手拈来之事?我没想到,这竟然是份不好完成的作业。
处于郑汴之间的中牟,历史底蕴深厚,有着特殊地理位置,人所公知。近几年,兼具悠久历史文化和先进现代意识的中牟,抢抓重大发展机遇,弘扬拼搏精神,发展成就备受瞩目,千亿元产值的汽车产业、千万人次的国家级时尚文化旅游产业、国家级都市型现代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引来多方瞩目。连我的朋友所在的开封制药集团新厂区,也落户官渡工业园区。方特、生态农业科技园、绿博园、海宁皮革城……每次到中牟,都会有新感觉,有新发现。“到中牟感受河南经济的发展,也可以感受到中国经济发展的脉搏”,并不是虚言。“看中牟、走中牟、赏中牟”,文人雅士都有一双独特的眼睛,用饱满的激情、生动的笔触,“写中牟、叙中牟、歌中牟”,自然不在话下。
然而,面对汹涌发展之态势,不身临其境,即便是妙笔生华,又如何能得其神韵、绘其真容?又如何惟妙惟肖地掬起盛大气象?因此,尽管头脑间气象万千、思绪飘逸,而笔却不敢轻易落下了。
写不得中牟蓬勃发展之气象,难道就掂不起笔了吗?当然不是。在笔会举行前后,我不时可以读到关于中牟的妙文。《到中牟定居去》《去中牟》《在中牟,我的文字如此分行》《且把拙景细入文》《郑州向东是中牟》……一行行妙诗,一段段雅句,一腔腔真情,一缕缕奇思,不时激起心的涟漪,让人为之一动。忽然觉得,能在十几年间,让雁鸣湖金秋笔会成为中牟的一个文化品牌,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自古而今,中国就有“君子以文会友”的传统,古代文人“或十日一会,或月一寻盟”的现象非常普遍,兰亭雅集、西园雅集、玉山雅集等,更是佳话。正如杨晓敏所言:一个地方产生出来很多作家不容易,但是吸引一批作家到一个地方,是智慧的选择。著名记者郭超人曾说,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屈直,笔下有毁誉忠奸”。文人的奇思妙想,文人升华妙笔的力量,远远超过记者。中牟的王银玲们正是借助这一平台,有效传播中牟文化、弘扬中牟精神,增添了一座新兴城市的魅力。
文化品牌是一个地方精神品质、价值追求、观念习尚的载体,体现着人文历史的薪火传承,体现着创新创造的能力,体现着品位和未来方向。更为重要的是,文化品牌,不但可以提高一个地方的品位,而且能提升一个地方的竞争力。一个笔会,能让人记起中牟,促进了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提升了中牟的美誉度和文化影响力,王银玲们的目的也达到了。
打造一块文化品牌,要同心协力,付出艰辛的努力,做好大量的工作。目前来看,王银玲们不但做到了,而且付出多多。打造成功的文化品牌,必须不断地添加丰硕的成果才能巩固,才能擦亮。这是王银玲们以后要做的。相信笔会一定越来越精彩,有更多的锦绣文章为中牟“风雅颂”,也会有更多的人“想到中牟定居去”。
这只是一点感想,不算作业吧。
是的,这作业,看来是真的完不成了。
作者简介任崇喜,《开封日报》编委、专刊副刊部主任,系河南省作家协会理事、开封市政协常委、开封市散文学会会长、开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读者》签约作家,曾获得中国报人散文奖等多个文学奖项。发表文学作品多万字。
已出版历史小说集《唐朝十大奇案》(人民日报出版社年10月)、散文集《文化开封·民俗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年10月);年1月,他创作的散文集《节气——中国人的光阴书》(河南大学出版社)《花信——中国人的浪漫季》(河南大学出版社),面向全国发行。
《河南思客》签约作家。
本文作者任崇喜授权河南思客独家刊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河南思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