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三进士
古稀饮恨博浪沙
王仲礼、王汝清、王元贤祖孙三人皆为进士王仲礼为元朝进士,官至陕西左丞;其五世孙王汝清,字廉夫,明弘治年间进士,为人廉明公正,忠厚寡言,先后任工部、兵部主事王汝清之长子王元贤,明正德年间进士,任四川按察司佥事王家系中牟三异里人王汝清、王元贤父子死后葬于县城西北二里雷家岗,墓冢高大,谓之“双冢”,1938年没于黄水
冉觐祖,字永光,号蟫庵,今大孟镇万胜村人生于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是孔子弟子冉伯牛后裔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得中河南乡试第一名(解元)康熙三十年(公元1692年),53岁高中进士初任翰林院庶吉士,3年后晋为翰林院检讨平生博览群书,勤奋好学,曾讲学登封嵩山书院,向河南省中牟县九龙镇者云集,称盛一时治学严谨,殚精著述,主要著作有《四书详说》《五经评说》《为学大指》等20余种其中《五经详说》曾被康熙皇帝下诏征集,作为内廷编纂《五经》之用因以上著作有的是在北京供奉翰林时写就,故称北京著御书卒年82岁,葬于县城北一里将台坡(今小冉庄村西,墓冢为黄河冲没)《清史稿》载有其传略在中牟县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冉觐祖“母子相认”“考前求师” “巧对李吉”等逸闻佳话
尚书,古代官名,始于战国,或称掌书,尚即执掌之意从唐代开始,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分管政务,六部尚书遂成为国务大臣张尚书即张孟男,字元嗣,号振峰,皛泽里(今三官庙土墙村)人生于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3年),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31岁时中进士,出任广平府中牟县政府网站推官,以后历任给事中(谏官)、刑部员外郎、尚书宝丞、南京户部尚书等职为官40余年,廉洁奉公,无声色之好,为民蠲除赋役,临终写就《上神宗皇帝赋疏》为民请命,为国分忧卒于明代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享年72岁,赠太子少保,葬于县城东五里蓼丘(现毛井村东)其次子民表(林宗)为明末大书画家
留取丹心照汗青
忠君爱民刘之凤
光绪年间,中牟县有一个姓冉的举人进京赶考,行至河北沧州地界,天降大雪,道路封闭,无法赶路,就寄宿在一家客店当晚山南海北的客人围坐在火炉旁闲聊坐中不少人夸耀家乡人杰地灵,卧虎藏龙,唯有冉姓举人静坐在一旁店家问冉姓举人:“中原钟灵毓秀,贵县岂无达官贵人?”冉姓举人微微一笑:“中牟人世习诗书,安居乐业,刚淳相伴,不求闻中牟县政府采购网达既然诸位要问,只得从命”不紧不慢,娓娓叙来:张尚书、刘尚书,冉觐祖北京著御书,仓家一门两翰林,王家祖孙三进士寥寥数语,掷地有声坐中客人面面相觑,唏嘘不已有道是中牟进士知多少,浅处何妨有卧龙中牟县著名的八位进士,在中牟县文化时空璀璨夺目 中牟播报 谢鹏飞 文/图
进士,科举时代文人学士考取的一种功名我国从隋朝开始实行“进士科”,用以选拔人才和官吏唐代凡参加礼部考试的人,均可做进士,考试合格者,赐“进士及第”,其后又有“赐进士出身”的名义明清两朝以举人经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殿试赐出身者为进士,进士始专指殿试合格的人每逢科举之年,全国应考的举人数以千计,而考取者却只有二三百人不等高中进士光宗耀河南省中牟县张庄镇祖,增辉乡里一个地区考中进士人数的多少,寓含了地区文化素质及品位的高低
一门两翰林
■链接
除以上八位进士外,中牟县士子荣登金榜者还大有人在,可惜正德十年以前的县志失散,故无从稽考现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最早的进士为李师德,字咸均,县北万胜村人北宋神宗时进士,官至朝奉尚书屯田员外郎,散骑都尉元末进士白锁柱,官至河南平章事,明朝建立,朱元璋颁谕征召,白锁柱伏匿乡里,拘捕归附死后葬于今白坟村明朝进士有魏圭、张楫、冉崇礼、刘时进、冉梦松刘应奇、田首凤、史可程等其中冉崇礼和冉梦松是父子进士清朝进士有张其毓(字伸展),未殿试而累病死亡另有较孝、凌浩、胡龙光、荀月桂、李思华、张鸿远、胡大文、张允平、李化南、校延堂、靳维中牟县邮编是多少枫、王同三等其中胡大文、张允平、李化南、荀月桂四人为恩赐进士,靳维枫、王同三为武进士
京城伴君《五经详说》
“双冢”留传奇
为民请命天下先
中牟有仓家
民族英雄史可法
嵩山书院开坛传道
廉洁奉公张尚书
特别应该说明的是,我国著名民族英雄史可法也应列入中牟进士之中据《明史·史可法传》载:“史可法,字宪之,大兴籍……祥符人”,祖居城西狼城岗而狼城岗已于1965年4月按照河南省人民委员会行政区划调整的文件划归了中牟县,因此史可法无可争辩地成为中牟人史可法的加入,也为中牟县仕林增添了无限光彩
翰林,文翰之多若林也,亦指官名明清两朝以翰林院为“储才”之地,在科举考试中选拔一部分人入院为翰林官翰林院以大学士为掌院学士,下设侍读学士、中牟县招标采购网侍讲学士、修撰、编修、检讨等官留院者升迁较快,清代大臣多出于此途仓圣脉,号敝庵,乾隆三十三年恩科进士,晋为翰林院编修,升至武英殿总校官仓景愉又名仓景恬,道光十八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出京历任湖北正考官,湖南、云南按察使、布政使因二人是县城东北仓寨村人,同姓同宗(二人系祖孙关系),故称“一门两翰林”
刘尚书即刘之凤,字雍明,县城北明山庙村人生于明穆宗六年(公元1572年),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中进士,初任淮安府推官,历任南京淮西道监察御史、太仆寺少卿、刑部尚书等职刘之凤官高位显,一身正气,为官清廉,忠君爱民,敢与权奸斗争天启时,魏忠贤权倾内外,刘之凤抱隐忧奏劾之,被夺职;崇祯时又被启用,后遭诬陷病死狱中,时年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71岁葬于原阳县博浪沙,后移葬县城北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