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县范围内掀起树先进、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联合县广播电视总台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感动中牟”十大人物评选活动。通过各乡(镇、街道)、各单位精心组织,认真推荐考察,县电视台、中牟网大力宣传,经过组委会初评考察,筛选出20名侯选人。组委会将根据网络投票、微信投票、实地考察以及综合评定,最终确定“感动中牟”十大人物,充分展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良好形象, 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 —————————————————————————————————————————— “感动中牟”十大人物评选侯选人简要事迹(20位) [注:候选人名单按姓氏笔画为序] 候选人:王建军 01、王建军 男,36岁,中共党员,县检察院反贪局一科副科长。在反贪战线的五年来,先后主办大案、要案26件,其中处级干部2人,科级干部3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500余万元。在办理中牟河务局系列腐败案中快速出击,在较短时间内将涉嫌行、受贿、贪污犯罪的数名领导人员抓获立案,在全省河务系统起到了较大的震动警示作用。在侦办李叠等人向派出所有关户籍民警行贿案件中,不依靠有关技侦部门的协助,摸索有关技侦手段,日夜坚守在嫌疑人可能出现的地段,并最终成功抓获了相关嫌疑人,并为以后逐步锁定的其他犯罪嫌疑人打牢了基础。在办理案件中,为了更快的破案,经常牺牲休息时间,带着家人、孩子前去查案。在有一次办理案件中,让年迈的父亲在一个厂门口整整蹲了20多天,直至摸清犯罪嫌疑人的行踪。另外,在参加郑州市检察院侦破郑州大学基建工程系列腐败案的过程中,作为专案秘书的他,全力配合市院反贪局领导突破案件、整理案件思路。曾多次被抽调至省市两级检察院反贪局协助侦破多起重特大职务犯罪案件,受到了有关领导的一致好评。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全市“优秀侦查员”,中牟县“十佳卫士”、“政法工作先进个人”、“侦查能手”等等。候选人:车乃元 02、车乃元 男,63岁,大孟镇王林庄村退休教师。一次意外不幸失去了右手的他,1974年在村委的推荐下,到本村学校开始教学,40年来,他严谨治学,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由于右手的不便,他常常要比正常人多花一倍的时间来备课、改作业、辅导学生,然而,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使其从未喊过累。如今,63岁的他已退休三年,三年来,他退休不退岗,坚持义务为学校护校看门、烧茶提水、分发报刊,每当学校的教师有事请假时,他还会主动代课。村民们都说:“像车老师这么无私奉献的人,真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候选人:石西方 03、石西方 男,67岁,县环卫大队一名普普通通的环卫工人。有一次在商都大街郑州银行附近清扫人行道卫生时,捡到了一个装有7.2万元现金的塑料袋。面对巨款,月收入只有千元的他不为所动,却在街上等待失主,并在环卫队的帮助下将钱归还失主。当焦急万分的失主拿到钱袋后,十分感激,提出拿2000元钱酬谢一下石西方,但被谢绝了。面对同事的夸奖和旁人的议论,石西方说:“钱不是自己的,咱不能要。”一句朴实的话,道出了环卫工人高尚的品格。候选人:边须海 04、边须海 男,46岁 ,中共党员,东风路街道尚庄村农民,2014年荣登9月份“中国好人榜”候选人。自幼家贫,初中毕业就缀学务农,他从小就有爱心,穷时以穷人的办法帮人,富起来后,更是处处帮助邻居和村民。几年前,村民李小三的儿子患脑瘫,生活不能自理,他就隔三岔五去看望,送吃的用的,累计送钱物3万余元。他帮助过的邻居不计其数,10多年来捐出了大量钱物。并把自己900平方米的车间改造成一个大戏台,个人投资50万元,买来戏服、乐器,为群众搭建舞台唱戏、听戏。2014年2月12日,边须海和妻子看到《郑州晚报》“即将研究生毕业的弟弟李科伟患上急性肝衰竭,博士哥哥李世伟毫不犹豫要为弟弟捐肝”的报道后,深受感动,多方打听到哥弟俩所在的医院后,把随身所带的1.1万元钱全部捐给了素不相识的李科伟,并鼓励他一定要坚持下去,战胜一切困难。事迹先后在郑州日报、郑州晚报等刊发。候选人:朱肖云 05、朱肖云 女,50岁,刘集镇裕康酱菜厂厂长,荣登2014年7月份“中国好人榜”,获“诚实守信好人”称号。多年来,她以诚实、守信作为厂子发展的基石,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进,赢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和信赖。在企业稳步发展的同时不忘回报社会,20年来,共为家乡建设、贫困学子、困难家庭、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孤寡老人等累计捐款捐物价值100余万元。为减轻社会就业压力,朱肖云主动联系郑州市妇联,将中牟县裕康酱菜厂作为“巾帼科技培训基地”、“示范基地”和“郑州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导师团基地”,每年免费培训酱腌菜技术达1000人次;安置农村劳动力80余人。朱肖云诚信经营、乐善好施的事迹先后在《郑州日报》、《郑州晚报》报道,并受到了众多新闻媒体、网站的关注。候选人:刘复生 06、刘复生 男,48岁,中共党员,县畜牧局疫控中心主任。创办了中牟县动物急救“120”,填补了全国无动物急救的空白。开创猪人工受精工作,成为“郑州第一人”。设计、建设的疫控中心兽医实验室,在郑州市第一个率先顺利通过国家农业部考核验收。第一个在郑州市畜牧系统设计、建成动物疫苗冷链存贮系统。在动物疫病防治现代畜牧业发展中成绩突出。进行商品瘦肉型猪综合配套技术等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组织编写各种技术手册、技术资料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10000多人次。积极做好动物流行病学调查,防疫物资组织管理发放和实验室动物免疫抗体监测工作,中牟县也因此获得郑州市综合防控能力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在国家、省、市级专业技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3篇,专著《科学使用兽药》一书由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曾获“百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河南省劳动模范、郑州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候选人:闫冬云 07、闫冬云 女,55岁,姚家镇小胡小学一名残疾女教师。一穷二白的年代,她是一名民办教师,每月只有几元的工资。她生活简朴,衣着破旧,还用每月的几元钱为她的学生买学习资料,学生说:“光想跟着闫老师上学,因为闫老师给我们买学习资料不要钱。”学生的衣服破了、烂了,她总是从过得不富裕的家里拿出钱为她的学生买衣服、做衣服,甚至把她儿子的衣服不声不响地穿到学生身上。从事教育事业36年,在同事和学生眼里她是一位好老师;在父母和公婆眼里她是一位孝敬父母的好女儿、好媳妇;在丈夫和儿女眼里她是贤妻良母;在街坊邻居眼里她是一位乐于助人的好女人。孝敬坐了近两年轮椅的父亲,更关怀坐了近一年轮椅的公爹,更让人敬畏的是时刻关爱着身边年迈的左邻右舍。今年暑假,到了退休年龄的她被多所学校争抢着去教书。其感人事迹先后在中原网、郑州日报、郑州晚报、郑州人民广播电台、郑州电视台等刊(播)。候选人:闫思帆 08、闫思帆 女,25岁,中共党员,县商务局干部。出生在贫困单亲家庭的她,10岁时因一场车祸导致上肢三级残疾,但她始终自强不息、乐观向上、众善奉行,以自身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2008年加入中国志愿者,先后组织参与“河南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情系玉树,爱心募捐”、“关爱夕阳红”等多项志愿服务活动。2010年,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并捐献给母校,设立“励志基金”,用以资助贫困学生。闫思帆热心公益事业,先后为玉树地震、雅安地震等募集善款43000余元;从2012年至今,在家中设立固定衣物募集点,为农民工、贫困地区募集衣物;长期致力于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组织参与放生活动;多次为家庭贫困者、白血病儿童、孤寡老人等募集善款。2014年11月,被郑州市妇联推荐为“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候选人。先后被授予“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河南省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先进个人”、“优秀青年志愿者”等多项荣誉称号。闫思帆的先进事迹,先后被人民网、中国日报、河南电视台等众多主流新闻媒体报道。候选人:杜西有 09、杜西有 男,61岁,中共党员,刘集镇敬老院院长。2009年7月,从镇政府退休后仅仅一年的杜西有服从组织的安排,走上了刘集镇敬老院院长的岗位。每天天不亮,他独自一人将面积2000平方米的大院子、厕所打扫一遍,把马桶倒掉;到饭点的时候他就将老人一个个叫起;帮助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打开水,洗漱;从5点起床到8点吃过早饭这段时间最繁忙,可是年过六旬的他从来没喊过累。从到敬老院工作以来,没有和家人过一个像样的春节,都是在院中陪老人看春节联欢晚会,放鞭炮迎新年。大年初一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挨门向各位老人拜年。五年来,两千多个日日夜夜,他把敬老院当做自己的家,没有给自己放过一天假,也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把26位老人当做自己的父母来呵护,与老人们同吃同住,为他们端屎倒尿,换洗衣物,喂饭送药,无怨无悔。候选人:李 峰 10、李 峰 男,43岁,中共党员,姚家镇西春岗村人,现任姚家镇春岗村草莓生产者合作社理事长,河南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中牟县第十三届人大委员会委员。2005年4月,由李峰牵头,组建了“中牟县姚家乡春岗村草莓生产者合作社”。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健康规范发展,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草莓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李峰在各大网站发布信息,进行宣传,带来了草莓销售的大好形势。目前,全村草莓种植面积已有600余亩,且带动姚家、韩寺、郑庵三乡镇22个行政村新发展草莓3500亩,亩均收入1.2-1.5万元。先后聘请多位专家教授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实施无公害生产。2006年合作社草莓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保证,2007年“春峰”牌草莓被评为河南名牌农产品。合作社先后被命名为“河南省首批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国家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2005—2007连续三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候选人:李申有 11、李申有 男,45岁,刁家乡付李庄村村医,被评选为2014年中牟县“最美乡村医生”。付李庄村是刁家乡最大的行政村,全村村民2400余人,谁家的人有什么病,谁家的媳妇什么时候到预产期,谁家的孩子什么时候该接种何种疫苗,他的心里都有一本账。每次出诊他从不厌烦,都及时赶到,为病人进行治疗,有时一等就是几个小时,甚至等到深夜,直到病人病情稳定,他还要再嘱咐几句,才放心地回家。虽然是多次出诊服务,但从未收过出诊费和注射费,对于村上的困难户,他更是经常给予照顾。病人为了感谢他,给他送去了家禽和鸡蛋,他也总是婉言谢绝。除了诊治农村多发病、常见病,他还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预防保健工作,积极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前些年,由于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落后,预防意识淡薄,导致计划免疫工作在农村开展难度较大,但李申有知难而进,逐门逐户核实做好登记和宣传教育,改变家长们的淡薄观念,使他们能及时带孩子参加计划免疫接种,得到了广大村民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候选人:吴宏亮 12、吴宏亮 男,27岁,2013年年初公开选拔参与“三大主体”工作等重点岗位历练的大学生村干部,现任黄店镇庵陈村大学生村官。他上任后多方协调,为村子争取105万元专项资金建设150座镀锌管钢骨架拱形棚,并组织村民成立庵陈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群众提供蔬菜种植技术和销售,向县水务局申请建设了20套机井及99眼井的配套设施,为全村大棚蔬菜种植送去了源头活水。在入户走访过程中他发现村中有20多个村民伤残,于是就向县残联反映真实情况,寻求帮助,经过多方努力,县残联联合县二院、黄店镇政府为陈三贵等人集中办理了残疾人证,并为王梅枝等人提供了轮椅等辅助器具。为了帮助庵陈村77岁的困难老党员赵水莲,吴宏亮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只要是力所能及,发现她们家有什么问题,都会在第一时间予以解决。在吴宏亮的带领下,这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上访村”变成了凝心聚力谋发展、安居乐业惠民生的示范村,一跃成为全镇的先进村。候选人:张 珂 13、张 珂 女,33岁,中共党员,县公安局行政服务科工作人员。六年来,接待群众62000多人次,走街串巷为群众办证2800余人次;为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上门送证300余人次;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200多件。工作中,为了方便老年人办证,刁家、三官庙、黄店、万滩、狼城岗等全县十七个乡镇和办事处都留下了她繁忙的身影。2009年5月张珂为一位名叫翟玉堂的老人办理了临时身份证,也让她与万滩敬老院的老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到节假日或是工作之余,都会来到敬老院给老人们送去日用品或时令瓜果,陪老人们说说话、聊聊天,帮助打扫打扫卫生,老人们更是把她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在公安部开展的大走访活动中,张珂得知姚家镇雍庄村有一位名叫雍福来的老人自18岁患病就一直瘫痪在床,至今已经50年,无儿无女,和一个半身不遂的弟弟相依为命。五年过去了,她从未忘记过这对可怜的兄弟,每到传统节日都会前去看望,天热了给老人带去降暑的西瓜、凉席,天冷了为老人送去棉被、大衣……2012年被评为中牟县“十佳志愿者”,2013年被评为“坚持依靠群众 推进工作落实”先进个人;2014年获中牟县“三八红旗手”、“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候选人:张 鑫 14、张鑫 男,25岁,姚家镇车棚张村人,现役军人。2014年大年初一夜晚,正在家中休假的他搭乘朋友的车去探亲,途经102省道中牟段时发现,路中央有辆小轿车底部在燃烧,火苗已经蹿到车里,车主正在想办法扑救,车旁还有两个孩子。面对随时可能爆炸的危险,身着便装的他挺身而出,先把两个孩子抱到了安全地带,紧接着又一边打电话报警,一边提着借来的灭火器冲过去灭火。火被扑灭后,他发现车主因救火被烧伤,就一边帮忙处理现场,一边嘱咐朋友将受伤的司机送往附近医院救治,并将自己的外套为车主披上,然而他却只穿了件单衣在现场忙碌到凌晨一点钟。事迹报道后,省委宣传部领导专门做出指示,宣传报道好张鑫的事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第一集团军领导做出批示“军人价值崇高展现”、“万难关头,万全处置,勇敢顽强,示范引领。”浙江驻地也纷纷以“舍己为人,从善向好”进行典型宣传。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以及众多媒体、网站纷纷报道、转载,引发强烈反响。另外,张鑫每年回来不忘看望帮助乡里乡亲,每年给附近的敬老院捐出3000元,给村里的两名留守儿童捐1200元。候选人:张爱兰 15、张爱兰 女,53岁,中共党员。2008年11月为圆众多抗美援朝老战士的相聚之梦,在郑州创办了“中国首个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老战士之家创办六年来,她已自费50多万元接待全国各地老战士3500人次、老战士子女及家属3300余人次,注册老战士已4600余人。救助、慰问贫困和生病卧床在家或住院老战士400余人次,与此同时,筹集 纪念物500余件,书籍1000余册,建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思想品德课堂和革命历史展览馆。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各地爱国主义教育团体300多个。还积极组织成立老战士之家爱国主义宣讲团和老战士合唱团,到中国科学院和大中专院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00余场次,受教育人数达20万人次。已连续五年先后八次带领300多名老战士和烈士子女赴朝鲜为牺牲在异国他乡的18万烈士扫墓。2014年5月与上海和佑养老集团联合成立了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疗养中心。候选人:屈爱勤 16、屈爱勤 女,46岁,刘集镇冉老庄村人。屈爱勤的丈夫冉刚学曾有过一次婚姻,1987年妻子因病去世,留下了一个6岁的女儿和3岁的儿子,心地善良的她并没介意,毅然来到冉家,与冉刚学共同挑起了家庭重担。走进这个家庭,孩子们难免会对这个继母有抵触情绪,但是屈爱勤没有后悔过,她以心换心,以诚相待。为了养活一家人,她整天早出晚归,外出打工。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她从不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做再苦再难的工作也心甘情愿。为了培养孩子,她每天都陪伴着孩子一起做作业。几十年来,她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毅然撑起了这个家,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亲妈”。如今的屈爱勤担任起看养孙女的责任,她说:“我只是做了一个妻子和一个母亲该做的事,我无怨无悔。”候选人:段希超 17、段希超 男,81岁,中共党员,1950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 赴朝作战,因在朝鲜负伤,1958年5月转业,退休后加入县关工委“五老”报告团,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一直以来,他坚持以雷锋为榜样,把对党、对祖国、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倾注在带领大家学雷锋这件事上,一干就是50年。退休20多年来,他曾3次自费到20个省、市学习和考察关工委,中、小学教育和少先队工作。创建示范性家长学校9所,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校和培训班120多个,累计受教育人员48700余人次。另外,他每年坚持到全县各学校做报告40-50场,从不吃学校的饭,不要任何纪念品,坚持自己坐公共汽车,不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累计作报告248场,受众14万余人次。候选人:陶小民 18、陶小民 男,44岁,中共党员,狼城岗镇北韦村农民。“简简单单做人,做个好人!”这是他的口头禅,是他对受助学子的叮嘱与期望,也是他帮扶贫困学生的动力和愿望。从2008年开始,陶小民每年都从本不富裕的家里拿出一万元,资助村里考入初中、高中、大学的贫困学生,这一干就是整整7年,截止目前,共资助各类学子187人,共计11万余元。后来,在县领导的指导下,建立了郑州市第一家村级教育奖学基金。该事迹被2013年光明出版社出版发行,省委书记郭庚茂作序的《河南省中原人物》一书中刊登,后被省、市各级新闻媒体报道。陶小民先后荣获“中牟县助学模范”、“郑州市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河南省学习雷锋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候选人:徐 亮 19、徐 亮 男,55岁,中共党员,县工商局干部。2005年9月,检查出自己患直肠癌,但他没有被病魔所击倒,以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在前期6次化疗后出院,就到局里迫切地要求上班。几年来,局党组为照顾他一边工作一边治病,每年都派他专一负责驻村帮扶工作。2012年5月,在黄店镇大路张村驻队时,帮助1名脑瘫患者和1名瘫痪老人协调和自费购买了轮椅,看到卧病在床的张民志老人又二话没说便掏出200元钱放在他的床头……当一位企业家知道他的事迹后,捐出了2万元钱,让他作为后期治疗的费用时,而他却拿这钱帮助孤寡盲人张彦水盖起了两间新瓦房,在张彦水的住房里,电风扇、日常生活用品和一年四季的衣服,大多都是徐亮平日里给他买来的。2013年8月大路张村划归港区,他干脆认张彦水为“干哥”,以便长期照顾他。在这几年里,他结交了不少穷亲戚,每年逢庙会,都会带着礼物和钱去看望孤寡老人等。2014年4月下旬,因区划调整,帮扶村调整为黄店镇岗陈村,面对农田干旱,他拿出一个月的全部工资,借够一万元钱,为村民打了2眼机井。曾获“全国优秀工商人员”、郑州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候选人:黄河厉风义务救援队 20、黄河厉风义务救援队 2012年,由王喜军(男,49岁,雁鸣湖镇司口村人)牵头组织成立的“黄河厉风义务救援队”,现有50多名队员,专业搜救员25人,冲锋舟20艘。主要从事黄河中突发应急溺水事件的救援工作,从不收取任何费用。成立两年多的时间里,队员都是自已掏钱加油,50多名渔民除了自己种地的收入用于家里的生活开销外,将捕鱼的收入都汇总在一起,作为队伍的共同经费。他们的救援范围,不仅仅是黄河中牟段,近到附近的洛阳、原阳等县市,远则跨省。2013年,他们就曾出动6人,远赴河北邯郸支援救人。有时,因为救人要打捞好几天,为了节省时间,饭也顾不上吃,吃馍就咸菜是常事,但他们从没有统计过救援次数和被救人数。王喜军和他的义务救援队的善人善举,先后被中新网、香港文汇报、北京三联生活周刊、腾讯大豫网、映象网、大河报、东方今报等多家媒体进行报道。 本次“感动中牟”十大人物评选结果将由组委会根据网络投票、微信投票、实地考察以及综合评定最终确定! 【投票规则和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