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采购岗位的小伙伴们或多或少都听说过采购管理中的五大原则--适价、适时、适地、适质、适量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以适当的价格在适当的时机和适当的地点获取适当质量和适当数量的物资或服务。那么,在日常的采购工作中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五大原则呢?一、适当的价格没有最好的价格,只有最合适的价格,那么什么是最合适的价格呢?通常会有以下两点判定条件:满足其他四项原则(适时、适地、适质、适量)总价格最优条件1是由采购方所在公司的计划或需求部门提出的需求,作为采购人员需要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执行采购,同时也是为了确保价格的计价标准具有可比性。例如,采购1吨铜材和10吨铜材的价格是不能直接相比的,因为采购的数量不一样当然价格也就不一样。条件2是由采购人员与供应商在历经谈判磋商之后可以达成的最优获取价格,之所以被称作“最优获取价格”是因为除了价格本身还需要将采购过程中其他费用计入采购成本之中,比如:物流运输费、货币折算费用等。在满足其他四项原则的前提下,如何获取最优价格呢?同时向三家或以上的供应商进行询价,进行综合成本换算后选择最优的供应商报价参照成本模型进行估价,运用估价与各个供应商进行进一步的议价,最终选择最优的供应商报价二、适当的时机适当的时机是指采购人员将需要的物资和服务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采购并入库,不能提前到达也不能延迟到达。合理的时机即要满足生产需求的日期又要在可达成的采购周期范围以内。比如说物资的需求日期是在30天内到达,供应商的生产周期是30天,外加5天的空运周期,如此情况下,能够完成采购入库的周期至少是35天或以上。当采购人员遇到需求日期短于采购周期的情况时,应敦促供应商追赶货期,否则就需要考虑选用其他的物资代替甚至修改、延迟生产计划了。生产型企业的物资需求日期是基于生产计划制定的,并考虑了物资的采购周期和运输周期,所以在没有异常情况下都是可以按时完成采购入库的。当出现有客户急单、需求预测上升、供应商出货延迟等情况时,都会有比较大的可能性无法按时完成采购入库,那么采购人员就需要制定对应的行动措施进行补救才能按时完成采购入库了。常用的应急措施:联络供应商以急单的方式进行加班或赶工处理参照生产计划安排分批次、分数量采购联络物流代理人改用更快的运输方式选用替代供应商或替代材料三、适当的地点适当的地点是指在什么地方进行交付采购订单。交付地点与价格术语是相关的,由采购方与供应商在议价时协商而定。作为采购方则优先选用对自己有利的价格术语和交付地点,其前提也是基于获取的成本和便利性而言的。比如说采购方的目的地在珠三角附近,那么可选的目的地可以是香港、深圳盐田港、广州南沙港等。对采购方而言,选择距离较近的地点交付的话风险较小、内陆运输成本也比较好控制,后续比较好进行物流衔接。另外,交付地点的选择也需要兼顾到成本,如果供应商的运输代理人没有合适的航线送达至采购方所在地的港口,那么供应商收取的运费会高于采购方的运输成本,对于这种情况采购方则可以自行安排运输。在运输成本差异不大的情况下,采购方优先采用自己所在国的港口作为交付地点,否则选用供应商所在地的就近港口作为交付地点。推荐的价格术语采购方优先选用的价格术语:DAP,CPT,CIF采购方应避免使用的价格术语:EXW,FOB,FAS四、适当的质量适当的质量是指由采购方指定的可接受质量标准,可以是采购方自己的标准,或是行业的通用标准,视不同的产品采用对应的质量标准。如果采购方和供应商在同一国家,则质量标准参照本国的或行业的标准制定;如果双方不在同一国家则参照国际标准制定。有时候,不同国家会有不会的标准并存在差异,那么采购方在选择产品时应自行筛选和并选用可以符合自己质量标准的产品。另外,对于非标准产品,由采购方在初期研发或选择产品时应就产品的技术和质量标准与供应商商议制定,以确保在采购过程中可以满足质量的要求。五、适当的数量采购数量由物料计划部门依据生产需求或客户订单需求制定,并计算生产损耗和安全库存,最终得出需要采购的最经济的采购量。适当的数量即不能多也不能少,数量多了会造成浪费或呆滞物料;数量少了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和损耗,以致需要进行二次采购。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muzx.com/zmyw/15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