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牟姓牟姓正确读音作mù,只有“李改牟”这一有历史背景的特例读音作móu。即山东的牟氏庄园应读作mù氏庄园。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朝给火神祝融之后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牟氏族人大多尊祝融、陆终为得姓始祖。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岑牟,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岑牟,就是岑鍪,原指是仪仗队中鼓角士身着的甲胄。在岑牟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俗称为姓氏者,称岑牟氏,后省文简改分衍为岑氏、牟氏,皆世代相传至
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第三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晚期宾牟贾,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宾牟氏,是上古时期一个氏族的复姓。宾牟贾,春秋晚期人物,是周王室的大夫,与孔子是同
一时代人。在宾牟贾之前,史籍中未见有此复姓的记载。在宾牟贾的后裔子孙中,肯定沿袭先祖的姓氏,称宾牟氏,后皆省文简改为单姓宾氏、牟氏,世代相传至今,但
宾牟氏复姓反而消失了。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根牟国,属于以国名家氏合姓为氏。春秋时期,鲁国的邻边有一根牟国,传说为颛顼的后裔,是姬姓曹氏小国,子爵,境不过
五十里方圆,国都在根牟(今山东沂南东南部)。在亡国后的根牟国王族子孙中,有以国姓加国名为姓氏者,称曹牟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曹氏、牟氏,世代相传至今。该
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第五个渊源:源于东夷族,出自商贾时期鲜牟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第六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杞国牟娄、根牟之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牟娄,在今山东潍水上游,而根牟在今山东沭河上游,殷商时期属于古牟国,西
周时期则为杞国之地。失去国邑的杞国国民,遂以原先的居邑名称为姓氏,称牟娄氏、根牟氏,如六国时贤者根牟子,著书七篇。牟娄氏、根牟氏后又省文简改为单姓牟
氏、娄氏、根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疑其与第四个渊源有关联,待考。) 第七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弥牟氏家族,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弥牟氏,是从楚国贵族芈氏族群中分衍出来的复姓,与若敖氏同时诞生,因封居于弥
牟(今四川成都),其后代中皆沿称弥牟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牟氏者。但其详实情况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八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司马弥牟,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第九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灵公之孙子南弥牟,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第十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明朝时期李氏家族,属于因故改姓为氏。今主要分布在重庆市万州区一带,以及四川部分地区。注意:只有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óu(
ㄇㄡˊ)。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关于牟氏的正确读音: “牟”字,本意为牛叫的声音,是象形与形声的合字。牛在古代为重要的农耕动力,亦是取食对象、祭祀主牺,因此被人们列为六畜之首。由于人类在牛的身上攫取甚多,因此“牟”字后演变为谋求、获取之意。在这种情形下,“牟”字正确读音为móu(ㄇㄡˊ),形声,仿牛鸣声。 但“牟”字作为姓氏用字,则主要源出古代地名,与上述字本义没有任何直接关系。牟地(邑)为山东半岛古东夷民族的世居地,包括后来的河南中牟地区。作为姓氏字的承袭,只能以源出为准,即东夷民族对该字的原本读音,正确读音仅作mù(ㄇㄨˋ),不可读作móu(ㄇㄡˊ)。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研究所编纂出版的《新华字典》一类国典中,标注“牟”字作姓氏的读音为móu(ㄇㄡˊ),这是严重错误的,此为南音北读的痼误,实不可取! 牟氏族人当注意:除了以上所列第十一个渊源的“李改牟”这一有历史背景的特例读音作móu(ㄇㄡˊ)之外,皆应读作mù(ㄇㄨˋ),更无例外,当刻记于此。●二、燕姓燕,作为姓氏读音为yān,作为鸟类“燕子”时读yàn。第一个渊源:源于姞姓,出自黄帝后代商朝姞伯倏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黄帝的姞姓后裔中有个人叫伯倏,在商王朝时期被商汤封于燕地(今河南延津),建有燕国,为诸侯国。后来历史上为与北方蓟地一带的周朝古燕国有所区别,称其为“南燕”。周武王灭商之际,南燕国亦被灭国。其后,在姞伯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原国国号为姓氏者,称燕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子召公奭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封自己的庶弟召公奭(姬奭)于蓟地,召公奭在巡视自己的封地时,被雄伟秀丽的燕山山脉所吸引,就把自己的国家取名为“燕”,史称燕国,建都于蓟(今北京房山区),国境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一带,相当辽阔。后来历史上为了与河南延津地区的殷商古燕国有所区别,称其为“北燕国”。北燕国传至燕王姬喜时,在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年)被秦始皇所灭,共经历八百二十三年、四十三代君王。在亡国后的周召公后裔子孙以及国民中,多有以故国国号为姓氏者,称燕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燕氏正宗。 第三个渊源:源于祁姓,出自汉朝时期刘汉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在刘汉燕国的历代燕王吕通、刘泽、刘定国、刘旦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封国名号为姓氏者,称燕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三国时期曹魏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三国时期,曹魏太和五年(公元年)、魏明帝曹叡封其叔曹宇为燕王,改汉朝燕郡为燕国,都蓟城。曹宇的后裔子孙为避免司马炎的虐杀,纷纷避难,其中有改以封国名号为姓氏者,称燕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高阳氏,出自西晋时期司马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废国之后,司马机(司马几)的后裔子孙为避祸乱,有改以封国名号为姓氏者,称燕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部四大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自公元~年止,鲜卑慕容部的四个燕国先后崛起,纵横北中国,叱咤风云七十余年,最终四个燕国全部在内讧中了结。其后,即有鲜卑慕容部族人多有以故国名称为汉化姓氏,称燕氏,归并入北魏王朝,最后分别融入汉族、蒙古族、女真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祁姓,出自唐末五代时期的桀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后梁乾化四年(公元年),刘氏父子而人被献牲于太庙。李存勖在监斩刘守光时,刘守光至死求饶不绝。在刘守光的族人后裔中,有以先祖所创桀燕国国号为姓氏者,称燕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钦巴莎玛氏,原为吐蕃语,在藏传佛教中为莎玛寺中的神祉,汉义就是“燕子”。所以,蒙古族中有人在北宋时期即以汉字单姓“燕”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三、任姓任,作为姓氏读音为rén,作为“任务”时读rèn。 第一个渊源:源于妊姓,出自母系氏族社会古姓,属于以自然现象称谓为氏。西周初期,有谢氏、章氏、薛氏、舒氏、吕氏、祝氏、终氏、泉氏、毕氏、过氏这十个姓氏,都是任氏后裔的封国,是由任氏分支出来的。 第二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太皞氏(伏羲氏)之后裔的封地任国,属于以国名为氏。任国被灭亡后,原国王族子民以原国号为姓氏,称任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有熊氏,出自黄帝少子禹阳的后代,属于帝王赐姓、以国名为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商、周初期官吏壬,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壬,即西周初期六卿之一的的地官之长,就是后世的大司徒,后加“亻”偏旁俗称任。在大司徒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先祖的官职古称为姓氏者,称任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契丹族,出自辽国时期人皇王耶律·倍之子耶律·宣,属于避难改姓为氏。耶律·倍被杀害后,其子耶律·瑄携族分逃以避祸难,并相约以父亲“人皇王”之首字谐音汉字“任”为姓氏,其后代均称为任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巴民族,出自秦、汉时期板楯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到了南北朝时期,板楯民族中出现了汉姓任氏,应为汉民族融入的结果,其渊源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七个渊源:源于党项族,出自西夏王朝党项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党项民族中的任氏,当为与宋朝汉民族联姻的结果。南宋理宗赵昀宝庆三年(成吉思汗铁木真二十二年,公元年),蒙古汗国灭西夏,党项任氏族人大部分迁逃江南宋地,逐渐汉化,成为汉族任氏的一支。 第八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四、那姓那,作为姓氏,读音有:nā、nuó、nē。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的权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后来,故权国人中就有以“那处城”之地名为姓氏者,称那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该支那氏正确读音作nuó(ㄋㄨㄛˊ)。那氏族人大多尊奉商武丁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那县,属于以地名为氏。该支那氏正确读音作nē(ㄋㄜ)。 第三个渊源:源于大宛国,出自汉朝时期大宛国破落那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大宛部落的破落那氏族人,其后代在后来的汉化过程中,有人取谐音汉字改为单姓那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那氏正确读音作nā(ㄋㄚ)。 第四个渊源:源于羌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东汉时期,西北、西南地区的羌族、夷族中,有一部份人汉化过程中,取谐音汉字改为单姓那氏者,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那氏正确读音作nē(ㄋㄜ)。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慕容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该支那氏正确读音作nā(ㄋㄚ)。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除了蒙古族那莫氏汉化那氏读音作nuó(ㄋㄨㄛˊ),其他蒙古族纳赖氏、鼐奇特氏、纳雅氏、纳伊氏汉化那氏读音皆作nā(ㄋㄚ)。 第六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除了回族查喇拉氏汉化那氏读音作nuó(ㄋㄨㄛˊ)以外,其他回族那那罕后裔、那罕帖木儿后裔汉化那氏读音皆作nā(ㄋㄚ)。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除了满族诺拉氏、叶赫氏、纳拉氏、章佳氏汉化那氏读音作nuó(ㄋㄨㄛˊ)以外,其他满族夸尔达氏、那勒加氏、那木图氏、纳塔氏、囊佳氏、讷哷氏、乌鲁哩氏汉化那氏读音皆作nā(ㄋㄚ)。 第八个渊源: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鄂温克族那克塔氏,世居郭络罗(今内蒙古阿荣旗得力琪尔),该支那氏正确读音作nuó(ㄋㄨㄛˊ)。鄂温克族那哈密瓜塔氏,亦称纳哈塔氏,源出金国时期鄂温克纳合部,世居郭络罗沟(今内蒙古阿荣旗得力琪尔)、扎罗木得(今内蒙古呼伦贝尔海拉尔区扎罗木得),该支那氏正确读音作nā(ㄋㄚ)。 第九个渊源:源于彝族,出自明、清时期云南彝族那氏土司,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彝族的两支那氏承袭明皇所赐姓氏,并在明朝时期有融入白族者,主要分布在大理、凤庆一带,世代相传至今。●五、盖姓盖,作为姓氏,读音有:gě、gài、guó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公族大夫王欢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公族大夫叫王欢(王子欢),他因功受封于盖邑(暐邑,今山东沂水)。在王欢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盖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盖氏正宗。盖氏族人大多尊奉王欢为得姓始祖。该支盖氏正确读音作gě(ㄍㄜˇ)。 第二个渊源:源于各少数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执政时期,于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间(公元~年)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入主中原,其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此期间,盖拉氏、盖楼氏皆改复姓为汉字单姓盖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盖氏正确读音作guó(ㄍㄨㄛˊ)。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盖珠氏,亦称嘎拉珠氏,世居新巴尔虎左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aijuHala。该支蒙古族、满族盖珠氏汉化盖氏读音皆作gài(ㄍㄞˋ)。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满族格佳喇氏,亦称葛加尔氏,满语为GegiyalaHala,世居长白山区,后多冠汉姓为盖氏、葛氏等。该支满族格佳喇氏汉化盖氏读音作gài(ㄍㄞˋ)。●六、解姓解,作为姓氏读音为xiè。 第一个渊源:出自姬姓,以采食之地邑名为姓。西周初期,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有儿子良受封于解邑,良生活采食于解,所以称为良解。他的子孙后代于是以良解的采食之地作为姓氏,成为解氏。 第二个渊源:来源于古代地名。春秋时期周王朝的京畿分为大解和小解。居住在这两个地方的人后来便以解为姓。 第三个渊源:出自复姓改为单姓而来。南北朝时,北魏有复姓解毗氏,后改为单姓解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