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是中华民族上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如果把上古文明的分期定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那么,濮阳就是上古文明重要的核心地带。为研究厚重的濮阳历史,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个地理名称,即“商”。商,一曰商丘(甲骨文作丘商),或曰帝丘,商丘、帝丘互称,史书屡见不鲜。《水经注·瓠子河》:“瓠子迳濮阳城东北,故卫也,帝颛顼之墟。昔颛顼自穷桑徙此,号曰商丘,或谓之帝丘。本陶唐氏火正阏伯之所居,亦夏伯昆吾之都,殷相土又都之。”《春秋传》:“阏伯居商丘,相土因之,卫成公自楚丘迁此。”《路史》:“帝颛顼爰立,乃徙商丘。”注云:“商丘,濮阳也。以帝居之,因曰帝丘,乃卫之都。”甲骨文地理研究专家郑杰祥还专门写了一篇论文《古商丘地望在濮阳》。他说:“古代商丘在今河南濮阳。今河南商丘应是卜辞中的宋地。西周成王削平武庚叛乱,复封微子启‘国于宋’。这个宋地显然是继承了商代的地理名称,而不是微子带过去的名称。恰恰相反,宋地又称商丘,则应是以微子为首的商人带于斯地的名称。”本市也有不少学者撰文“帝丘为商丘论”者。那么颛顼徙商丘,契封商,相土迁商丘,夏帝相居商,阏伯迁商丘,义均封商等等,除少数有争议外,而颛顼徙商丘,相土迁商丘,夏帝相都商丘,在濮阳古帝丘则无疑义。
濮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三皇五帝夏商周,基本在此都可找到他的轨迹。年,在濮阳西水坡发掘蚌砌龙虎图案,轰动了整个新闻界、史学界,引起了考古专家的极大兴趣,纷纷撰写文章进行探讨。他们对45号墓主也多有推测,其中有五六位专家发言,认为是远古太昊伏羲氏的遗体。张维华专门在濮阳市讲了一次课;张满飙出了一本书《伏羲时代的社会画卷》。笔者撰写《太昊伏羲氏》一文,从六个方面论证了三组蚌砌龙虎图案与伏羲氏的关系。濮阳成为“中华第一皇陵”,不是无据之谈,而是有充足理由的。
黄帝有熊氏,有说生于寿丘,有说生于青丘。《河图稽命征》:“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权星,照耀郊野,感而生黄帝轩辕于青丘。”《归藏·启筮》:“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代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青,一作清,清丘在今濮阳县东南28公里,今名青古庄,属习城乡。细查历史,古有清阳、清亭、清源者,而名清丘者惟此一处。黄帝元妃嫘祖生玄嚣、昌意。玄嚣居江水,许顺湛先生认为在安阳,但也有人说玄嚣邑顿丘者。昌意居若水,有人说昌意封于今南乐县境,建昌意城,汉置乐昌县,后改为昌乐县,其昌盖取昌意之义。黄帝三妃彤鱼氏生挥及夷彭。挥次十五,造弧矢及司率罟(音古,网也),也有说挥为玄嚣青阳之子,或说为少昊青阳氏之子,为帝颛顼弓正官,因造弓矢,赐姓为张。其封地之说在清河之阳,一说封鉏者,此皆在濮阳之地,故今濮阳成了张氏祖源地。
仓颉史皇氏,一说他是伏羲史官,也有说是一代帝王。仓颉,姓侯冈,龙颜,大口,四目灵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使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时代,被历代尊为造字圣人。仓颉创造的文字是虫篆,即蝌蚪文,据文献载,自仓颉至周宣王时皆用其体。仓颉生地有多种说法,但更多的认为是生于今南乐县西北18公里吴村(过去称史官村),此处昔有仓颉陵庙、造字台、古井,是处仰韶、龙山文化遗址。现陵庙进行扩建,规模宏伟,是华夏儿女特别是文人墨客朝圣之处。
颛顼高阳氏,一说他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一说他是皇帝曾孙,昌意之孙,乾荒(《山海经》作韩流)之子。《竹书纪年》:“颛顼母曰女枢,见瑶光之星贯月如虹,感于幽房之宫生颛顼于若水,首戴干戈,有圣德,生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位。元年帝即居位濮。十三年初作历象。二十一年作承云之乐。三十年帝产伯鲧。七十八年帝陟(卒)。”《路史》说颛顼生下时:“渠首、通眉、戴干(即大头、长眉、头戴盾),渊而有谋,疏以知远,年十五而佐少昊,封于高阳,始都孤棘。二十即帝位,徙于商丘,以故柳城、卫濮俱为颛顼之墟。”男苹注:“商丘,濮阳也,因帝颛顼居之,因曰帝丘。”《唐书》:“麟德二年(年),帝(唐高宗)发东都,赴东岳,至濮上,问丞相窦德元曰:“濮阳爽堪、信良邑也、古为帝丘何也?”徳元不能对。礼部尚书许敬宗策马前曰:‘臣能知之,昔者,颛顼实居此地’其后昆吾氏因之,故谓之帝丘。”帝颛顼建都濮阳帝丘史无争议。
颛顼称帝后,实施了一系列进步措施:设五官,立九卿,改服制,内平外成。又实施了宗教改革。《国语·楚语下》:“少昊之衰,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颛顼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当时共工与颛顼争帝,失败后怒触不周山而死。颛顼在平定共工叛乱后,更重视内政。怜孤恤贫,奖励习射,劝科农桑,制十等之币,以通有无。严禁同姓者结婚,否则放之崆峒之野。著新历,以十三月为元岁。冰始离,蛰始动,鸡三鸣而立春,是谓颛顼历。命蜚龙制乐,称八音,会八风,以调阴阳,是曰承云。颛顼处玄宫,博心揖志,不贪广远,故地大而不淫,在位七十八年而崩,死葬东郡濮阳县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今内黄县西南30公里三杨庄西北有其陵庙。
帝喾高辛氏,十五而佐颛顼,三十而登帝位。他的青年时代是在帝丘渡过的,死后葬于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之秋山。今清丰县西南6公里北固城有秋山,昔有帝喾陵、帝喾庙,民多祭祀。
帝尧陶唐氏,虽都于平阳,即今山西临汾市,但他的晚年是在雷泽一带居住的。《竹书纪年》:“帝尧七十三年让舜摄政,八十九年作游宫于陶,九十年帝游居于陶,一百年帝陟于陶。”尧葬谷林,古雷泽(在今山东鄄城县东南与菏泽市交界,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南有尧陵、尧母庆都墓灵台、尧妃仲山甫墓。尧城、丹朱(尧子)墓、偃朱城则在今濮阳市范县境。
帝舜有虞氏,父曰瞽叟,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目重瞳,故名重华。舜母早逝,父继娶后母,生弟名象,妹名系,一曰嫘首。父顽、母嚚(音吟)、弟傲,常共谋害舜。舜出,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贩于顿丘,就时于负夏,民多从之,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以上地名皆在鲁东南豫东北一带,其中历山就在今濮阳县东南12公里胡状乡杨岗上。负夏,一作瑕丘,在今濮阳县东南9公里五星乡,今名堌堆。年立有白玉石雕刻的“帝舜故里”碑,年9月,世界舜裔联谊会第十九届国际大会在濮阳县召开,来自十国舜裔华人于此上香朝拜,其盛况空前无比。
夏帝相都帝丘。其史序是:尧禅舜,舜禅禹,禹居冀,即今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史谓有夏之墟。一说禹都阳城,在今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河北师大历史教授沈长云则论证禹都阳城应在河南濮阳。禹欲禅益,禹之子启杀益,创夏朝,都夏邑,即今河南禹州市。启崩,世子太康立,迁都斟寻,即今偃师市境。夏后太康不修民事,游乐不止,使夏政凌迟,黎民皆怨,夷人始叛。祖居于鉏(今滑县东境、濮阳县西南)的有穷氏后羿,以其善射。发兵西进占领夏朝国都,取夏民以代夏政,太康逃到阳夏(今河南太康县),十年不归,史谓之“太康失国”。太康崩,后羿拥立其弟仲康为傀儡。仲康崩,世子相在后羿威逼下,东逃帝丘,并在此建都。
《竹书纪年》:“帝仲康七年陟(一说在位十三年),世子相出居商丘,依邳侯,一作依同姓诸侯斟灌氏。帝相元年即位居商,征淮夷。二年征风及黄夷。七年于夷来宾。九年相居于斟灌。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马,遂迁于商丘。二十六年寒浞使其子浇帅师灭斟灌(在今河南清丰县东武强镇)。二十八年寒浞使其子浇帅师弑帝相,帝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有仍,生少康。”文中的商丘即为帝丘。《左传》僖公三十年:“狄围卫,卫迁于帝丘,卫成公梦康叔曰:‘相夺予享。’公命祀相。”注云:“相为夏后帝启之孙,帝仲康之子,其所居当在帝丘。”如相不都帝丘,成公何梦之有?《竹书纪年》:“斟灌之墟是为帝丘。”这句话虽不确,然说明二者关系密切。斟灌(或作观国)在清丰县,帝丘在濮阳县,二地相距不远,故帝相可常往来。皇甫谧曰:“夏相徙帝丘,卫地。”夏帝相都帝丘,是不争之事实。
夏之方国多在濮阳一带,夏有穷氏后羿居鉏。鉏音锄,春秋曰城鉏,卫出公辄避难于此,其地在滑县东37公里,濮阳县西南23公里,界两县间,疑为滑县赵营乡西乱革,此为仰韶和龙山文化遗址。后羿先世羿,帝喾(一作帝俊)赐羿彤弓素矢,封于鉏,以扶下国。帝尧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羿上射九日,下杀猛兽,万民皆喜。夷羿,羿之后也,故曰后羿。《帝王世纪》:“帝羿有穷氏,未闻其先何姓,帝喾以上,世掌射正,至喾赐以彤弓素矢,封之于鉏,为帝司射,历虞、夏。羿学射于吉甫,其臂长,故以善射闻。”《路史》:“夷羿有穷氏,穷国之侯也。五岁得法于山中,传楚狐父之道,既学射于吉甫,故以善射著。太康之立,滔淫亡度,娱以自纵,民兴胥乱,迷畋有洛之表,十旬不返。夷羿於是因民弗忍,兴兵于河据之。太康失邦,仲康立,于时羲和沉湎于酒,叛官离次,夷羿自于王命征之。及相立,乃逐相而自立,因夏民以代夏政,自鉏迁于穷石。”穷石,一说在洛阳市东南,一说在荥阳市汜水一带。有人说张氏始祖挥封于鉏,羿、后羿即其后世也。此推论似较合理,然无史据。
观国,一曰斟灌,其地在今清丰县东武强镇。《左传》昭公元年,赵孟曰:“虞有三苗,夏有观、扈。”有扈氏在今原阳县,一说在今陕西户县。《竹书纪年》:“夏后帝启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梁沈约注云:“武观即五官也,观国,今顿丘卫县(史志多将卫国县说成卫县)。”《国语》:“启有五官,谓之奸子。五官,盖其名也,所处之邑,其名曰观。”其注云:“夏启子太康弟,所封在卫县,夏衰灭之。”启之晚年,淫逸享乐,饮食于野,锵锵铭铭于管磬歌舞之中,忘记创业之艰难,不图进取,故五子述大禹之戒作歌,以省其父,启不悛,反兴师问罪。但也有说,此事发生在太康之时。《史记》;“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尚书序》亦作此说。夏后帝相九年居斟灌,并死葬于此。薛瓒按《汲郡古文》:“相居斟灌,东郡灌是也。”郦道元曰。“余考瓒所据,今河南有寻地,卫国有观土。”这都说明斟灌与观国同为一处,其址在今清丰县东南武强镇。
夏之方国昆吾在今濮阳县,昆吾始为陆终之长子颛顼之玄孙己樊封地。《路史·后记》:“颛顼娶胜奔氏之女曰娽,生伯称、卷章、季禺三人,卷章生黎及回。黎为祝融(火正),卒,帝喾以回代之。回食于吴,是曰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樊,为己姓,封于昆吾,即古帝丘颛顼之墟。”昆吾始为帝喾所封,至夏仲康六年,因昆吾氏有功于王室,赐命作伯,是为夏伯。《竹书纪年》:“夏帝廑四年,昆吾氏迁于许,帝癸(夏桀)二十八年,昆吾令诸侯伐商。三十年,汤乃兴师率诸侯自把钺以伐昆吾,於是昆吾为汤所灭。”诗曰:“韦、顾即伐,昆吾夏桀”,即指此事.已姓居濮阳之昆吾,历十三世,约年。期间,夏启铸九鼎于昆吾,帝相逃于昆吾,皆指此处.。
夏有顾国,在今濮阳市范县东南,始封者不详。按《路史》所载,顾、温、苏、扈、董、廖、斟寻、斟灌、祝产,皆昆吾之后裔。《绎史》:“陆终氏五世为斟姓,与韦、顾同封,其后有斟灌,斟寻氏。”《竹书纪年》:“夏癸(桀)二十八年,昆吾氏伐商,商会诸侯于景亳,遂征韦。商师取韦(在滑县东南妹村)遂征顾。”《太平寰宇记》:“故顾城在范县东南二十八公里。”宋时范县在今张庄乡旧城。《中国历史地名词典》:“顾国在今山东鄄城东北。”《范县志》:“顾城遗址位于范县城东南25公里,今张庄乡旧城东南。城址东边长米,西边长米,南边宽米,北边宽0米,周长米,城址全部掉入黄河中,现为黄河滩区,遗址无存。濮阳在殷商时为商王与贵族狩猎和祭祀之地。商之始祖帝喾死葬于斯。商之始祖帝喾十五岁而佐颛顼,三十而登帝位,他的青壮年时代是在商丘度过的,并死葬于斯。帝喾子契封于商。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为夏帝相作乘马,迁于商丘,为相土之东都。相土之后代在此祭祀祖先是合情合理的。在甲骨文中提到濮阳一带地名中有丘商(即商丘,或谓帝丘)、咸、洮、盂、戚、铁、宫(《春秋》曰丘宫)等。这说明濮阳在殷商时代地理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在西周濮阳为东地。《逸周书》:“武王克殷,立王子禄父,使守商祀。建管叔于东,建蔡叔、霍叔于殷,使监殷臣。”及诛禄父、管叔,放蔡叔之后,“使康叔宇于殷,使中旄父宇于东。”《竹书纪年》:“周成王元年秋,武庚(即武庚禄父)以殷判,周文公出居于东。”《列子?杨朱》:“武王即终,成王幼弱,周公摄天子之政。召公不悦,四国流言。(周公)居东三年,诛兄放弟。”《尚书》则曰:“周公居东二年。”东为地名,按谭其骧历史地图所标,其址当在今濮阳县南14公里文寨村,考古发现此地为古遗址。
春秋,战国濮阳为卫国都城。鲁僖公三十一年,卫成公六年冬,即公元前年,卫成公自楚丘迁于帝丘,至卫元君十二年,即前年,卫元君迁于野王,共历22君(其中有三君无封号)年。卫国地处列国腹心,土地平坦,交通方便。水陆俱畅,故诸侯多在此会盟,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发达区之一。
年4月至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所和濮阳市文物保管所,在濮阳县东南9公里高城遗址进行钻探、试掘,共开挖探沟四条。四面城墙顶部多被4—5米唐、宋、明代淤沙层所覆盖,城壕和城内文化层被汉代厚约6-8米淤土层所叠压。城址为长方形,高约6-9米,城墙基宽70米,顶宽20-30米,城墙外有一护城河。北城墙长约米,东墙长米,西墙长米,南墙长米,总面积万平方米。今现存戚城区面积为14.4万平方米。如是考,高城遗址要比戚城面积大63.61倍,并与鲁国、北燕都城大小差不多,偌大个城池似卫国都城帝丘。据考古人员说还有旧城址,早于商代,极有可能为帝颛顼古城之遗址,这一重大发现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古帝丘的位置。但这里不是汉代濮阳城,汉代濮阳县在瓠子河口南十里,也就是说在瓠子河南。濮阳因在濮水之北而得名,高城则在瓠子河北。综上所述,濮阳在五帝时,为帝颛顼遗墟,在夏代为夏后帝相所都,两朝在濮阳建都将及百年。夏代昆吾氏居此,春秋战国卫国都此,两个方国在此建都约达多年。现在于濮阳高城遗址,发掘出万平方米的古城池,其规模相当宏伟。濮阳既古老又年轻,说他古老是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说他年轻,是指建市才二十多年。在这短短二十年间,濮阳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团结奋斗,开拓进取,争创一流,用勤劳的双手,在昔日黄沙弥漫、贫穷落后的黄河之滨,创建出闻名中外的国家卫生城、园林城、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优秀旅游城、国际花园城和历史文化名城。在经济发展方面,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公布中国内地座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濮阳市名列全省第三名,全国第七十七名。濮阳市成为豫东北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现在濮阳地区还有不少遗留问题,事有难明于一时,而待诸后人者。其中帝丘在哪里,迄今濮阳市学者未能达成共识。一种意见是在汉代濮阳,既今高新区湾子村东。这里地势高亢,出土大量文物,是处龙山文化遗址,汉晋史学家多言在此,尤其《水经注》说的更清楚。《中国历史地图》、《水经注地图》均将帝丘、昆吾、汉濮阳、东郡明标于此;第二种意见是在今濮阳县城东南9公里高城遗址。《大明一统志》和嘉靖《开州志》、光绪《开州志》均有记载,不过说的都是在濮阳县城东南二十五里东郭集。至年,文物部门在高城发掘一座(实际为)万平方米的古城遗址,比戚城面积大63.61倍,与鲁国北燕故城差不多,并且是春秋时期的古城,这就为卫国都此提供了有力证据。但未发现与其相适应的宫殿、宗庙、街道、水井、城门(有八门)、作坊等。甚至连件像样的铜器、玉器也未发现,远无平顶山市古应国出土之盛。卫国在此建都年,历22君,迄今未发现一座卫候墓。按历史地图所标,这里是商代的盂(yu)邑和春秋时期的敛盂,又有“太子
(蒯聩)献盂于齐”之说,是否为齐国张显大国势力而筑的大城。有史记载,滑县的楚丘、清丰的五鹿、鹤壁市的中牟、河北临漳县的邺城,均为齐桓公所建。齐国善建城应属事实。同时按《左传》等史书提供帝丘周围的地名;西有城鉏、外里;南有针邑、外州;东有死鸟、豚泽;北有戎州己氏;城中有彭水,这些古地名,现在一个也找不到了,没有历史坐标,就不好确定帝丘的具体位置。要解决这一问题,只凭史籍是办不到的,只有靠文物发掘。如果能在湾子、高城继续开展探测,或可能找到打开历史迷宫的钥匙。在未窥全豹的情况下,遽下结论,不利进一步探讨研究。
每个人都生活在文化里,走进乡土文化,让您了解更多的文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