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县官渡镇段庄村是一个普通村子,但是在这个普通的村子里却有一个不普通的院落。这些天里,这个农家院落显得尤为热闹,这里陈列着院子的主人收藏的两千多件农耕老物件,在这个世代为农却面临拆迁的村子里,农耕文化馆成了村民怀念过去生活方式的一个地方。“我只是想把这些老物件保留下来,传给子孙后代,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祖先之前是咋生活的。”创办农耕文化展览馆的段双奇说,以后都住上高楼了,很多小孩子都不知道犁、镂、锄、耙这些东西了。我想留下来给孩子们一些念想。为了把能够反映农耕文化的这些老物件儿保留下来,段双奇自年5月份以来,骑着电动三轮车跑遍了中牟大部分拆迁村庄,挖掘、搜集面临淘汰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并将自己开办的文化院儿三楼改造为农耕文化展览馆。在多平米的农耕文化展览馆中,收藏着大到织布机、耧犁耙,小到梳子、煤油灯,共计多件藏品,而这个数字随着段双旗的搜集还在不断增加。为了方便搜集,段双旗为此还编了一首民谣:犁、镂、锄、钯、纺花车;叉、耙、扫帚、牛笼嘴;铡(zha二声)刀、铡床、织布机;老碾、老磙、老磨盘;汽灯、马灯、洋油灯;馍篓、馍筐、洗脸盆……段双旗的每件藏品都有一个故事,有的是别人的无偿赠送,有的是他自掏腰包买来收藏,更多的是它在拆迁废墟上淘来的,有时他甚至被误以为是捡破烂的,遭到驱逐。但每每淘到一个珍品,都让他兴奋不已。“这个用牛肋骨做成的拐尺,我在小时候见过,现在几乎都见不到了,它是木工做家具时候用的。这是曾庄拆迁的时候,在一个院里突然发现的,我如获至宝,高兴的不得了。”类似于此的经历还有很多,但在段双奇兴奋讲解后总是伴随着一丝的惋惜,他说,“很多面临淘汰的东西蕴含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小小的织布梭不仅是织布的工具,也是妇女勤劳的象征,一代代从父辈母辈传下来的东西如今无处安放,丢了实在是可惜!”在当地村民眼中,段双奇是个文化人,他热爱摄影,跑遍了大江南北,还为村里的老人免费拍照,年他自费创办了双旗文化院,为农民提供健身、休闲、阅读场所,弘扬孝道文化,还免费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创办失地农民夜校。如今,他着眼于农耕文化保护,历经一年的时间,农耕文化展览馆已初具规模,不少人慕名而来参观、留念,大人们在这里寻找儿时的回忆,小孩子在这里了解我国悠久的农耕文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村舍与耕地被耸立的高楼大厦取而代之,传统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渐行渐远,当大家沉浸在城镇化所带来的变化中时,面对日益消失的农耕文化,我们庆幸还有像段双旗这样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些念想而不辞奔波辛劳的农民收藏家。记者张朝晖通讯员衡艳华闫芳
编辑:王利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