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企业联合大幅、多轮涨价,混凝土行业成本压力大增
热点事件1
年春节淡季之后水泥价格并未像前两年一样继续疲软下行,而是触底反弹开始了上涨行情,此轮上涨维持了两个月,是需求快速上涨、前期错峰生产停窑多轮因素叠加导致;随着后续需求的释放速度有所放缓,水泥价格出现回落,然而从5月份国务院办公厅34号文出台后,各地组织开展了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动员大会,于是统一限产提价成为重要且普遍的手段迅速传遍全国,价格一轮又一轮大幅上涨,令混凝土企业措手不及,成本压力大增。
事件点评
水泥价格的大幅上涨一方面是价格低谷反弹,显示了水泥企业较高的议价地位;另一方面也显示出集中度较高的行业可以有较快、较好的反应能力去应对突发事件,或一致响应涨价“号召”。混凝土行业集中度偏低,混凝土企业作为议价能力较弱且的一方,应对水泥企业的大幅涨价最终仍是无可奈何。有地方协会指导混凝土企业进行相关法律追究,但水泥企业端则认为混凝土企业抵抗的方向不正确。混凝土作为原材料--建筑的中间环节已成为“弱势群体”,在长远来看混凝土企业需要努力改变自身的行业地位,而迫在眉睫的是如何尽快化解成本端价格的不断上涨带来的压力。
环保严查,一些地区现搅拌站“强拆”
热点事件2
每年媒体都有混凝土搅拌站遭遇关停的报道出现,一方面是无资质企业关停,另一方面是环保不达标企业进行整改、处罚,今年出现的河南省混凝土搅拌站“强拆”、大面积关停的情况却是不多见。7月下半月中央环保督查巡视组进驻河南,于是迎来了河南史上最严环保月,90%的商混站停产,郑州中牟县商混站强拆力度最大,原因是无资质经营、环保不过关。郑州市对有资质的混凝土搅拌站开展全面验收,验收一个复工一个,不达标的坚决不允许复工,没有资质,土地许可证、生产许可证、企业营业执照等证件不全的列入首批强拆项目。
事件点评
河南省此次环保督查影响之大、涉及面之广可以说是史无前例,并且在环保的大旗下揭露了众多无资质、证件不全的搅拌站。混凝土行业进入门槛低,对于资质是否取消业内仍有很多不同看法,然而在资质作为一个经营前提仍无法保障的现状下,资质是否取消是否需要与进入门槛的重新设置并行考虑?在未来中国社会发展中环保因素将引起越来越高的重视,企业经营的外部成本也将逐步内部化,但愿这次河南的环保严查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其他地区的混凝土企业需要尽快自查自省!
装配式建筑占比30%,是否会对商混企业有冲击?
热点事件3
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缩短建造工期,提升工程质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积极稳妥推广钢结构建筑;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
国务院办公厅9月份再次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提出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重点推进地区,常住人口超过万的其他城市为积极推进地区,其余城市为鼓励推进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等装配式建筑。此举对于预制混凝土行业是一大利好,而对预拌混凝土行业却似乎有不小的冲击。
事件点评
装配式建筑、建筑部品化、住宅产业化,这些相似的概念似乎都是建筑领域的改革与进步,而作为建筑材料提供方的预制混凝土与预拌混凝土行业则需要紧跟需求终端的变化,不仅有可能要改变自己的产品,还有可能要改变自己的经营模式与经营范围。国家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各地也都出台了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相关政策和鼓励标准,在建筑业变革风起云涌的同时,预拌混凝土行业看着这种变化也忧心忡忡。如果建筑端建筑型式发生变化,预拌混凝土企业未来的终端客户是否将发生巨变?有条件的混凝土企业是否也继续考虑产品链的延伸?一系列问题有可能彻底颠覆当前的混凝土行业格局。然而建筑领域对于当前涌现的装配式建筑热潮也有一些冷思考,从技术到市场似乎仍有一些不适合大力推广的理由。但是混凝土企业需要看到建筑端的改革动向,进而思考自身的发展方向。
某些地方行业协会为商混“定价”,是否有“违法”嫌疑?
热点事件4
6月,北京市混凝土协会在行业会员大会上通过了《关于执行质量控制价的决定》,决定自7月1日起,新签订的预拌混凝土合同供应预拌混凝土的价格不得低于市住建委和协会网站5月5日发布的质量控制价(例如C30质量控制价为元/立方米),一时间引起业内热议,业内相关人士在自媒体上发表了对质量控制价的不同看法,有人对此提出是否涉嫌违反《反垄断法》规定,以及是否有定价权的质疑,有人认为协会发布的执行质量控制价的决定打开了预拌混凝土行业自我救赎之门。
事件点评
且不论行业监管部门是否有定价权,单就纸面公告出台最低限价的事情来讲,不单单是北京市混凝土协会一件案例,今年3月份辽宁省水泥协会针对不同区域水泥熟料进行最低售价限制。在、年有新闻报道混凝土和水泥行业的价格垄断案例,例如年江苏省物价局根据举报依法对南京混凝土协会及部分混凝土生产企业开展反价格垄断调查,根据《反垄断法》对实施价格垄断的南京混凝土协会及37家涉案企业做出共计罚款万元的裁决;年东北三家水泥企业实施价格垄断被罚款1.1亿元。那么上述质量控制价的做法是否也涉及到垄断呢?除此之外,市场原则下产品质量决定价格,混凝土质量要通过“控制价”来保驾护航是否也有些偏颇?
“总结
”新的热点的出现为混凝土行业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同时行业中仍有一些由来已久的痛点与难点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1、质量问题混凝土产品的质量越来越难以控制,一方面原材料越来越复杂,另一方面人员素质整体仍比较低,再次混凝土装备也没有围绕行业来进行设计,最后,下游需求越来越细化、复杂化。混凝土行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跟不上下游需求的变化,同时质量管理、质量监管环节太薄弱,缺少质量体系构建,造成混凝土质量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2、缺乏有效政策引导混凝土行业散且乱的现状与缺乏普遍的有效政策指导有关,企业对政策的研究偏少,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把握不够准确和具体,因此也无法获得相关政府部门的有效支持。有企业认为混凝土当前的乱象与缺乏有效布局规划有关,应该结合城市规划对混凝土搅拌站的布局提出详细量化指标,并提出较具体的专项规划。
3、环保问题商品混凝土在二十年前对城市环境保护做出了很大贡献,但这个行业、企业自身的环保工作却太少,粉尘污染、对道路的破坏等破坏了企业与行业形象,是的企业不被社会认同。同时由于税收贡献不大,难以得到政府重视,在政府进行环保排查、治超治限的时候,混凝土企业总是首当其冲遭遇重点治理。
4、议价地位低混凝土作为原材料与建筑之间的加工环节长期以来形成的销售方式、订单方式及付款方式令企业在产业链中只有较低的议价能力,造成巨额应收账款成为挥之不去的痛点。
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