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长安街”金水路,将有“孪生兄弟”。昨天,记者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郑州市中原大道(西四环至京港澳高速段)沿线城市设计方案已经通过专家评审。郑州将再造一条东西向“黄金通道”。
记者从省住建厅了解到,该规划方案由郑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范围西起西四环,向东沿中原路,中至东西大街、郑汴路,东至商都路、京港澳高速,全长26.46公里,规划范围包括沿线道路两侧各一个街坊,规划面积约22.78平方公里。来源:大河网
看到这个新闻,
我想说,
中国传统的城市,
可以什么路都没有,
就是不能缺了东西南北四条大街。
而郑州,作为中国最早出现的城市,作为八大古都之一,除了零散的商代城墙,只有路名能够告诉市民商代的记忆。
地图上绿色标出的地方便是商代城墙,城墙里面的部分就是商代的内城。内城里的东西南北大街,管城街,书院街,南学街等,向我们展示了三千年来的历史。
郑州的城东路,城南路,城北路,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等,都是根据商代的“城”来划分的,商代古都的痕迹就这样要被抹去吗?
据说东大街最早可上溯到殷商时代,虽然史料对此情况没有记载,但专家推测街区中心应该在现在的东大街与紫荆山路交会处——此地文物遗址较多,可能会成为支持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
东大街始建于唐代。唐代武德四年,封建王朝在古商城的旧址上重建一座城池,名“管城”,这就是现在管城区的最初由来。城池修建之后,街巷纵横,在当时颇具规模,慢慢地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居民区。城区内有四条主干道,按方位上讲,东叫“敏德街”,西叫“里仁街”,南叫“咸宁街”,北叫“清平街”。辛亥革命后,人们把“敏德街”改为“中山东街”,“里仁街”改为“中山西街”,“咸宁街”改为“中山南街”,“清平街”改为“中山北街”,初步为现在名称的改变奠定了基础。郑州解放后,就顺势将街道名称简称为“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
可能有人会说,这四条街的名字本来就是一直在变迁,为什么要反对这一次改名呢?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不论怎样改名,这四条路的命名体系都总是一致的。
而若把东西大街和那几条路串为中原大道,
东西大街便彻底脱离了老商城的格局!
不止东西大街,前段时间,郑州的祭城路也被改名为了平安大道。
祭城路历史上叫祭国,最早为商朝(郑州又称商都)的邦国,在商代甲骨文中多次被提及。周灭商后也将祭国灭掉。据祭城镇政府的相关人员介绍,作为郑东新区地名“祭城”的“祭”应读作zhài,而郑州方言中把“祭”读成zhà,祭城的祭如荥阳的荥一样,都是郑州专有的字。
祭国的地域就在今河南省郑州市东郊与中牟县一带,今郑州市金水区祭城乡之祭城村,就是古祭国都邑所在地。至今,祭国故城遗址仍保留着几段墙基。城址内外,还出土过西周、春秋时期的陶器残片。
“白开水一样,坐在屋里凭空想出的地名”
张新斌,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就作为郑州市地名专家,参与过“祭城路”是否应该改名为“平安大道”的讨论。
他说,当时参与讨论的专家们的意见很一致,大家都坚持认为应该保留“祭城路”这一路名。
他说,对于这次道路名称的更改,他们事前并未听到消息,相关部门也没有再次征询他们的意见。
安国楼,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当初曾一同参与讨论。他对于“祭城路”更名为“平安大道”一事,也表示不能理解。
他作为郑州市地名办的顾问之一,曾在讨论会上提出过反对意见。他坚持认为,祭城路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从郑州历史上来讲,如果祭城路没了,那郑东新区就成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地方。
“祭(zhà)和荥阳的‘荥’一样,是郑州专有的字。现在这一改名,等于割断了郑州的文脉,几千年的历史就这么被抹掉了。”
民政部副部长宫蒲光表示,要抓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地名要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则,慎重更名,“一些地方热衷于改老地名,起一些洋气点的地名。不仅让群众看着一头雾水,也割断了地名文脉”。
路名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最好的传承方式之一,祭城路,东西大街没有了,还有多少人会记得祭城?记得管国?记得千年前的烟云?
到时,郑州所谓“八大古都之一”的名号,更会成为人们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