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用诗词来赞美黄河的雄伟气势,敬仰它哺育了世世代代炎黄子孙。被誉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黄河下游的无数次改道,孕育了如今的中华文化。宿州黄河故道西起砀山县官庄坝镇、葛集镇,东至萧县新庄镇、杨楼镇、刘套镇。幽静茂盛的树林以及飞鸟掠过树梢留下的鸣叫声,构成了黄河故道独特的风景线。
深冬时节,冯景荣从盘龙湖畔(今砀山县黄河故道终端)回到砀山县葛集镇高寨村,上坡那段路,每一次,他都走得非常吃力。
79岁的冯景荣,微驼着背,再无法撑起萧砀黄河故道的竹篙。
年迈的他,常行走在故道旁,点燃一根烟,烟头忽明忽暗。烟蒂滑落,渗进泥土里,了无痕迹。
湖面残荷,波浪拍打黄土地,声声入耳,湖对岸,可抵江苏丰县,湖南侧,是百年前黄河泛滥时河水冲破的“断头堤”。
“大家伙齐努力啊!哎嗨嗨呀嗨——拉起咱们的夯呦!哎嗨嗨呀嗨——”四周无人,冯景荣哼起旧时治黄(治理黄河水患)的船工号子,自南宋建炎二年至清咸丰五年(黄河流经砀山的年),这样的号子,从未停息。
因黄河故道,一年四季,冯景荣的家乡变幻着色彩:黄色的沙,青色的古城、灰色的盐碱地,泛白的芦苇,粉红的荷花,碧绿的果树……
中午时分,冯景荣回到家中。
冯景荣的家,距离此段黄河故道仅有百米,家中8间房屋,面积虽大,只有冯景荣和老伴茌云英居住。
茌云英比冯景荣小3岁,老两口都是砀山退休的教师。他们育有四个儿女,皆成家立业,儿子冯勇在浙江嵊州做销售,工作原因,过年才能回一趟家。
白驹过隙。如今,冯勇的大儿子冯广遥也已娶妻生子,孩子乳名多多,取家族子女茂盛之意。
和黄河故道的人家一样,多多在故道岸边出生,不久后,曾祖父冯景荣抱着他,走到盘龙湖畔,让孩子一出生,就能记住家乡的故黄河。
“开饭喽——中午这顿,老样子,烧好了黄河鲤鱼,蒸好了杂面窝头。”茌云英张罗好饭菜,喊着冯景荣坐在客厅吃饭。
吃罢饭,冯景荣晒着暖阳,躺在自家院内,不大的院内,种植新鲜蔬菜,旧式的农具和渔网落了厚厚一层灰。他手捧一本记载萧砀黄河故道变迁的日记,随手翻了几页,不多时,已经睡着,日记中泛黄的年月渐渐清晰。
畅游故道
第一篇-黄河决口年月南宋建炎二年公元年
东京(今河南开封)留守杜充率领南宋军队来到河南滑县。此时,金兵大举南下,兵临开封,南宋皇帝——宋高宗赵构定都杭州,偏安一隅。
留守在开封的宋军常年积弱,面对金兵来犯,已是强弩之末。
杜充自诩“帅臣不得坐运帷幄,当以冒失石为事。”吹嘘自己是韩信在世,不但能运筹帷幄,还能亲自带兵上阵。但完颜宗望的金兵一来,杜充不敢与之交锋。
“当今退敌之计,在于水攻。”风雨飘摇的两宋之交,杜充和手下大臣在帐前商议,决定开决黄河大堤,使黄河水自泗水入淮,企图阻挡身后追兵。
杜充打开宋军行军地图,观察黄河走势。
据史料载,原始的黄河并非“几”字型走势,往返更替多次流经的有《禹贡》、《山海经·北山经》、《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三道”。前两道在河北平原,沿太行山北麓北流;《汉志》记载的大河,则离开了太行山东麓,经豫、鲁、冀三省,向东北至黄骅市境内入海。
上述三条河道在战国中期以前,或互为主次,或同时存在。由此推断,远古黄河从源头到入海,如同一个巨大扇面。至战国中期,下游大规模修筑堤防,主河道基本固定,结束了黄河长期没有固定河道,呈“发辫”式多股分流、改道频繁的局面。
观察黄河走势后,杜充决定在滑县境内李固渡处决口。
军令如山倒。成千上万的宋军手持铁器,开挖黄河大堤,不多时,黄河之水犹如山呼海啸,一泻千里。河道经豫东北、鲁西南,在山东梁山县境内流入泗水,后又迅速南摆,经河南开封、商丘,安徽砀山、萧县至江苏徐州向东南夺泗入淮。
“黄河决堤了——黄河决堤了——”两淮大地,百姓哀鸿遍野,数十万人无家可归。杜充的算盘打错了,金兵没被阻断,反而再次攻克开封,黄河决堤,中下游地区水患一发而不可收。
“守不住了,大军南下吧。”面对着汹涌而来洪水,杜充骑在马上,低下了头,一声叹息。
随后,杜充南逃建康府,丢掉了长江以北的所有宋朝领土,将两淮流域的繁华化为泡影,他返回朝廷,却被南宋皇帝拜为右相,旋为江淮宣抚使,驻守建康。
此时的杜充还不知道,他的这次决定,改变了萧砀地区近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记者一行在采访冯景荣
第二篇-黄河泛滥年月明万历二十六年秋公元年
砀山县令熊应祥登上旧县城门楼,流下两行热泪。
秋季,砀山县城再次被黄河洪水淹没,基址荡然无存,旧城墙的石砖埋在黄河泥沙中,县城居民流离失所。
这是历史上萧砀境内最严重的一次黄河水患。
与此同时,黄河冲开夏邑县韩家道口至萧县赵家圈古道百余里,萧县同时受灾。其后,黄河改道至砀山县南部,县北部的河道断流,南部河道也日渐淤塞,徐、邳二州境内三百里河道,水深仅尺余,运粮船只不能通行。
“旧城城西三里地势较高,利于防患水灾。”熊应祥召集县城其他官吏,决定率吏民创筑新城,新城的工程量巨大,直至万历二十八年竣工。
此后,黄河在萧砀领域经过多次改道,河流小的改道不计其数,大范围的改道多达十余次。而历史上有记载的黄河流域决口泛滥达次,较大的迁徙改道26次。
黄河泛滥,没有压垮坚毅的萧砀人,但治黄工程,迫在眉睫。
明万历初年,朝廷派潘季驯治理黄河。
潘季驯是明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年由大理寺左少卿进右佥督御史,总理河道。明隆庆六年()夏以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总理河槽,九月,兴两河大工,次年竣工,黄河下游得数年无恙。隆庆八年春,加太子太保,进工部尚书。
治理黄河时,潘季驯一改原来黄河漕官堵漏补缺、消极治理之旧观念,推行他独创的“筑堤束水,以水功沙”的治河方略(砀山境内的黄河大堤和附属“遥堤”的走势可充分体现),从此下游河道基本固定,黄河主干道出现一段相对安澜的平稳期。
然而,在此后三百多年时间里,黄河裹挟大量泥沙,河水在平原地段流淌时速减缓,“以水攻沙”的作用不再明显。随着泥沙不断淤积,河床逐年加高,黄河在萧砀区域变成一道“悬河”,至此,豫、皖、苏北部境内河段决口次数逐年增多,再次带来灾害。
当时,萧县砀山隶属江苏徐州府管辖,是徐州府八县的“上四县”(即丰、沛、萧、砀四个县)。
弄潮蟠龙湖
第三篇-黄河改道年月咸丰五年六月公元年
清咸丰五年(),黄河从河南兰封铜瓦厢(今兰考县境内)东坝决口。
这一次,黄河没有“眷恋”萧砀这片土地。东坝决口后,河流扭头朝东北方向,夺齐鲁大地,注入渤海。
从此,滔滔黄河将一段曾经喧嚣的主干道遗落在河南商丘,安徽砀山、萧县,江苏徐州等一线——这便是被考古界成为“迟到的发现”的明清黄河故道遗址。
值得一提的是,横卧在黄河故道两岸,由潘季驯率领百姓修筑,清中期又经过几次加固的黄河大堤,是仅次于万里长城的一道人工堤防。它西自河南中牟、开封、商丘,途径今安徽砀山、萧县,东至江苏徐州、宿迁等地,绵延三百余公里,工程浩繁。
黄河离开萧砀,给这片土地留下绵延百里的黄河故道,更留下黄泛冲击土壤及其独特地形地貌。
黄河改道后,横亘在皖北平原上的黄河故道基本上有四种:其一是不长草的泡沙滩,所谓泡沙,就是颗粒极细没有粘性、遇风即漫天飞舞的“透水沙”;其二是大面积荒芜贫瘠的盐碱滩地,这种土地含盐碱量大,不能种植任何作物;其三是水草丰盈的湿地,水荡中有几十种当地的鱼、鳖、虾、蟹等类水生动物,岸边浅滩里芦苇、菖蒲茂盛;其四就是依旧残存但已干涸断流的河床,每逢春夏季风季节,河床及两岸滩地干裂,满目风沙,吹得小草干枯,连耐旱的小灌木也被连根拔起。
萧砀民谚云:“满目是风沙,草木被打瞎,门缝进沙土,面缸一层沙,走路难睁眼,张嘴沙打牙。”
逢雨季,黄河故道已经断流,洪水没有出路,往往河水漫溢,泛滥成灾,淹没大片村庄与良田。
这种贫瘠的情况,到近现代有所改善。
勤劳智慧的黄河故道居民,利用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和故道沿岸大面积沙壤土质所含腐殖质的自然优势,形成极具规模的水果产业链和生态旅游园。
自西向东,自砀山至萧县,一片崭新的黄河故道映入眼帘。
蟠龙湖
第四篇-黄河故道年月年11月
从宿州地图上看,故黄河像一条熠熠发光的玉带,镶嵌在宿州大地上,又如一位慈祥的母亲,轻抚着这片热土,哺育着两岸的万物生灵。
砀山的黄河故道,是安徽省明清黄河故道的起点。每次去那儿,在素云飞舞的蓝天下,无论是走上故堤,眺望这于眼前豁然开朗起来的一方明水,还是泛舟水上,远望无限延伸到天际的原野、林带,尤其是田间地头抑或是在游玩的人群,心底里刹那间总会有一种动人的情怀难以按捺。
有一首诗这样描写故道人:父兄的肩膀是座山,担走了风沙和灾荒;父兄的脊梁弯成了弓,大荒丘变成了青纱帐。今日的黄河故道,已成为果海绿洲。砀山县在黄河故道上栽培百万亩连片果园,清明时节,春风吹来,梨花盛开,晶莹的梨花如雪似雾,绵延百里,香气袭人。梨花的圣洁、恬静,净化人的心扉,洗涤世间的尘埃。那些生长百年的梨树群,树干嶙峋,树冠像一把把大伞,枝丫千姿百态,形态各异,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
丰收季节,这里,河道宽了,水域广了,道路平坦且颇有情调,两侧杨树漫延成林,河边湿地芦苇繁茂、百草丰美。黄河故道两侧有大片的果林和粮田,让人有种置身江南水乡的错觉。
秋末冬初,砀山县黄河故道湿地保护区就变成了鸟类的天堂。数千只大雁、灰鹤、天鹅、绿头鸭等候鸟在湿地保护区核心区集结,短暂的休息后准备集体向南迁徙。春来秋去,这些鸟类举家结伴南迁时在黄河故道湿地歇脚,黄河故道湿地保护区呈现水碧天蓝,百鸟翔集的美景。
沿黄河故道一路东进,位于砀山与丰县交界的高寨村,被誉为蟠龙湖美称的高寨河,像镶嵌在黄河故道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古黄河决口时,漩涡暗流冲刷坝堤而形成,与丰县的大沙河相连,出境达微山湖,虽历经大旱而不枯。湖水碧波荡漾、清澈见底,鸭逐鱼跃、水鸟翻飞,这里的水域资源和商品鱼基地,适宜黄河鲤鱼等鱼类生长。
萧县黄河故道涉及新庄镇、杨楼镇、刘套镇。在萧县黄河故道杨楼镇千亩荷塘内,游客正在体验划舟的乐趣,湖面风和日丽,碧波荡漾,绘出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景。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荷的海洋。每至盛夏,阔美的湖面烟水葱茏,波光潋滟,荷叶田田,清香远播。船在水上,人在船上,于无限延伸到天际的田园、林带间。
这里,故黄河两岸是茂密的森林,林涛阵阵,绿意盎然;桃树、杏树、梨树……竞放异彩,果实飘香;茂盛的芦苇,犹如未出阁的少女,随风飘曳,婀娜多姿;河水清澈见底,鱼儿在嬉戏,鸟儿在歌唱;夕阳西下,人们荡舟浏览美丽的自然风光。这是大自然的杰作,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刘套镇段黄河故道,扑面而来的是新鲜清凉的空气,映入眼帘的是苍苍莽莽的杨树林。一个老农告诉我,上世纪60年代,湖边周围还是沙丘和荒滩,是个鬼见愁的地方,现在已是林茂粮丰、碧水蓝天了。
“我家黄河边,学过百灵叫,听过黄河哭,敢哭敢笑敢愤怒……”黄河故道人当初唱着这样的难歌逃荒在异地他乡。如今新一代故道人,他们气质中表现出来的精神,正是千百年来作为“母亲河”的黄河潜移默化给他们的一种黄河精神:百折不回,永不言弃,即便是屡遭困厄,也要从困境中看到曙光。
故道秋韵
第五篇-故道文化年月年12月
黄河故道的前世“真颜”如同一张张泛黄的书页,淹没在厚厚的历史中,让人捧读时难免生出些晦涩的感觉。但她的“今生”,同样如同一本大书,不仅会带给你流畅的阅读快感,而且还将极有可能触发你游览的热望,乃至文化陶冶。
萧砀两县积极发掘保护这一带传统文化资源,这里戏曲种类繁多,有豫剧、梆子、柳琴、大鼓等,许多文艺团体常年活跃在城乡。一到腊月、正月,不少村庄搭起了戏台,你在黄河故道上漫行,就可以听到鼓声、琴声、梆子声、唢呐声……
日前,砀山古黄河省级地质公园项目已通过安徽省国土资源厅专家组评审。评审组一致认为,砀山县官庄坝镇——玄庙镇一带包含古黄河河床、高滩地、南北大堤、背河洼地、决口潭等完整的古黄河故道地质遗迹,具有典型性和完整性。
“安徽砀山古黄河省级地质公园”,建设成以“古黄河、典型地层剖面地址地貌景观”为主,与酥梨生态文化景观、历史民俗人文景观相辉映,开放式综合型地质公园。
打好“生态牌”,萧县规划了官桥——刘套黄河故道、丁里——杨楼黄河故道、孙圩孜——新庄黄河故道3条乡村旅游线路,贯穿23个乡镇,覆盖沈峪、费村、郭庄等境内全部旅游特色名村,为广大游客畅游萧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坐落在黄河故道上的刘套镇,以盛产杏、桃、梨闻名遐迩。每年桃红柳绿的时节,书画爱好者都会相约果园,举办书画展,召开研讨会,相互交流、学习和借鉴。肥沃的故道土地,孕育了“君子兰”萧龙士、狂草大家刘惠民、花鸟画家刘梦笔等一批又一批书画名家。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刘套就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农民书画院。爱写善画的刘套农民,农忙之余就会舞弄笔墨,果树、蔬菜、鸡鸭、鸟虫、鱼虾等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一物一景,都成为激发他们书画创作的源泉。
如今,故道两岸分布着水晶梨亩、“萧国圣桃”2万亩、“萧县葡萄”10万亩等,春暖花开季节,这里花海激荡,吸引了八方游客。故道湿地分布着维管束植物38科68种、水生浮游动物23种、底栖动物15种、鱼类30种、两栖类6种、爬行类6种、鸟类91种、兽类10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8种、安徽省一级保护动物6种、二级保护动物13种。
黄河的气质渗透在故道人的血液里,这里民风质朴,性格强悍。黄河故道像一位巨人在风沙、贫困中毅然站立着,向世人展现他的顽强、勇敢和壮美。
“东风夜放花千树,俏在丛深一笑中。”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世人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梦,“砀山百万亩连片果园”、“萧县圣桃”、“萧县葡萄”等则把这样一个美梦变成了现实。
尾声
“老伴,醒一醒,小孙子的电话,他的婚期定下来了。”茌云英的一句话,叫醒了冯景荣。
冯景荣跑进北侧堂屋。“初十结婚,我年前就回老家,想咱家里的水和黄河的鱼。”冯广宇在电话另一头,对爷爷说。
挂掉电话,冯景荣会心一笑。
他脑海中想象出这样的画面:傍晚时分,迎亲队伍在鞭炮、“三眼枪”和鼓乐声中出发,浩浩荡荡,笑闹着走进村子,绕着盘龙湖。华灯初上,月光如银,孙媳妇顶着红盖头,喜庆的红色倒映在水波中。
迎面吹来一阵黄河故道的风。
文/俞鑫刘晓琼图/李艳龙崔猛
编辑:许晗
内容转载自早期白癜风多久能治好白癜风症状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