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城乡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81万人,城镇化水平81%
年
城乡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水平93%
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3平方公里
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规划城乡形成“三轴、三区、多组团”的城镇发展格局
三轴:郑开大道公共服务轴、万洪公路产业轴、雁鸣大道县域城镇发展轴。
三区:沿黄生态保育区、城市核心功能区、南部生态农业区。
多组团:绿博组团、老城区组团、汽车城组团、官渡组团、大孟组团以及万滩、雁鸣湖、姚家、黄店等新市镇形成的多个城镇组团。
城乡产业发展布局
产业空间布局结构为“两群三区三轴带”
两群:以绿博组团和大孟组团为核心的文化创意和休闲旅游产业集群,以汽车城组团为核心的汽车产业集群。
三区:北部的沿黄生态休闲产业区、中部的都市产业区和南部的现代都市特色产业区。
三轴带:先进制造业产业关联轴(经开—九龙—汽车城—官渡—汴西产业关联轴)和现代服务业两个产业发展带(郑东—白沙—绿博—大孟—官渡—汴西产业发展带和绿博—汽车城—航空港产业发展带)。
城乡综合交通规划
建立与郑汴一体化战略相协调、运输组织合理、设施网络完善、高效便捷、适应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规划建设“十横四纵”的快速通道体系,“七横五纵”的一级主干路系统,加强县域与郑州主城区、实验区、开封以及县域内部各个组团之间的联系。规划中牟县中心城区到达各乡镇快速通道不小于1条。
东西向快速通道为S、新龙路、科学大道、陇海快速路、万洪路、郑民高速辅道、G、双湖大道、机场至新密快速通道、迎宾大道;南北向快速通道为万三公路(新G)、广惠街、雁鸣大道、S。
规划东西向一级主干路:平安大道、金水大道、绿博大道、中原大道、航海路东延、龙中公路、春华路;南北向一级主干路有:人文路、文通路、中兴路、文锦路、官渡大道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导区,文化创意中心,旅游休闲目的地;郑汴新区综合服务中心,郑州都市核心区重要组成部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功能配套区,先进制造业基地。
城市职能
1。中原经济区的汽车产业基地,文化创意中心、旅游休闲目的地,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和现代农业服务基地。
2。郑汴新区综合服务中心,生态宜居生活区。
城市规模
至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74万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93平方公里。
至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万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平方米。
空间布局
中心城区形成“一核聚力、多点联动、五区协同、绿廊渗透”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核聚力:结合老县城北部的贾鲁河及周边林地资源规划郑汴中央公园,打造中心城区生态绿核,形成整个城市呼吸的“绿肺”,并以此作为整个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的核心。
多点联动:围绕规划中央公园及组团中心规划多处区域级公共服务中心,区域级公共服务中心之外设置其他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功能服务节点,整体形成联动发展模式,共同带动中心城区的发展。
五区协同:由绿博组团、老城区组团、汽车城组团、官渡组团、大孟组团五个组团形成错位发展、功能互补区域协同发展模式。
绿廊渗透:以郑汴中央公园生态绿核为中心,向外扩展四条生态廊道,并连同陇海铁路防护林带的生态隔离作用,共形成五条生态隔离廊道,并通过绿廊、绿道向各个功能组团进行生态有机渗透,实现组团空间隔离,控制城市功能组团无序蔓延。
综合交通规划
统筹区域综合交通,优化布局各组团间的道路网络的组织衔接,建立与中心城区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相适应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重点发展公共交通系统,以大运量公交系统引导空间发展,实现公共交通渐进式发展升级。
快速路中心城区形成“五横四纵”的快速路网络,“五横”为新龙路、科学大道、陇海快速路、万洪路、郑民高速辅道;“四纵”为万三公路(新G)、雁鸣大道、广惠街、S。
主干路中心城区形成“九横九纵”的主干路网络,“九横”为豫兴大道、平安大道、金水大道、永盛西路、绿博大道、中原大道、商都大道、航海路东延、正中大道,“九纵”为人文路、文通路、文汇路、中兴路、建设路、文锦路、官渡西路、官渡大道、申厚路。
轨道交通线网中牟县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四横四纵共计五条轨道交通线路。
海绵城市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年,城市建成区25%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绿地系统规划
结合水系和重要的城市公共中心,构筑多层次、网络型的绿地景观系统,形成“一核统领、绿楔间隔、绿环围绕、绿心渗透”的绿地系统结构,建设会“呼吸”的城市。
一核统领:中心城区中部规划郑汴中央公园,作为区域生态绿核,服务于整个中心城区。
绿楔间隔:顺应城市主导风向,从城市功能组团内中部、西北、东北、西南建设四个由外部生态绿化渗入城市内部的楔形绿地,作为城市组团隔离廊道。
绿环围绕:在中心城区外围,结合高速公路和国道,规划控制~1米的绿色生态用地,形成城市生态外环,作为中心城区外围的生态隔离缓冲区。
绿心渗透:在城市功能组团内部建设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街头绿地等生态绿心,形成配套完善的公园体系,在为城市功能区服务的同时,也起到改善区域环境、将绿色和生态渗透到城市组团内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