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作办公室公布《关于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第十二批)初审拟合格名单的公示》,公示显示,贵州省共有个生产基地初审拟合格,其中,黔东南州共有54个生产基地初审拟合格,数量位居贵州省之首。据了解,加上此前已获批的“菜篮子”生产基地,黔东南州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已达个,均创历史新高。年以来,黔东南州已有10款优质农副产品通过了申报条件极为严格的“圳品”评价,实现了零的关键突破。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是黔东南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建设的一个缩影,自开展对接帮扶以来,黔东南州携手佛山市在消费协作领域精诚团结、共同奋斗、攻坚克难,做好“人、物、产”三篇文章,“桥头堡”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做好“人”文章抢抓粤黔两省签署《备忘录》、两省发改委签订协调推进机制框架协议等机遇,黔东南州与佛山市建立“对接会商机制”,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对接,粤黔互动交流更加紧密;健全动态调整机制,省、州成立“桥头堡”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推进“桥头堡”建设的强大合力,用好州领导联系服务重大项目工作机制,州领导多次带队深入“桥头堡”核心区开展调研,通过对接会商、开展服务督导,协调解决影响重点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对重点项目进行动态调整,按照“月调度、季督导、年评估”工作机制开展督促落实。年3月17日,一列动车组列车运行在贵广高铁贵州省从江县洛香镇境内。(吴德军摄)坚持把项目作为扩大有效投资的主抓手,制定印发“桥头堡”建设攻坚行动计划,深入实施“项目攻坚年”行动,重点推动个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已开工个(已建成30个),开工率78.85%,用好“桥头堡”财政专项资金,通过补助、资本金注入等方式支持项目建设17个,设立“桥头堡”基金,投放产业项目3个。推进政务服务与粤港澳大湾区“政策互联互通、审批双向服务”,与佛山、肇庆等地签订“跨省通办”合作协议,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改革加快推进,打造对标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先行区”。积极打造“贵人服务”升级版,创建“榕易办”等“贵人服务”品牌。黔东南州91所中小学(幼儿园)与佛山市95所中小学(幼儿园)结成帮扶关系;47家医院与省内外56家医疗机构共结成97个帮扶关系。此外,还制定黔东南州重点人才“蓄水池”管理办法,探索建立重点人才“蓄水池”,开展首届“黔东南突出贡献人才奖”评选。做好“物”文章年10月11日,贵广高铁正式提速,最高时速按公里运营,从江站至广州南站间最快旅行时间压缩至3小时13分,较提质改造前压缩43分钟。贵广铁路提质改造达速运营,雷榕高速建成通车,剑黎高速计划于今年6月通车,黔东南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提高到6公里。水运通道建设扎实推进,清水江平寨、旁海航电枢纽建成投用,黔东南州航道里程达.5公里,东出长江、南下珠江的水运通道逐步改善。围绕构建“一核两区多点”的物流节点布局,推动贵州现代物流(黔东)产业园、黔东南电商智能物流园、洛贯经济开发区物流园等一批重点物流项目建设,凯里银田物流园等园区初具规模,黔东南州冷链物流的布局进一步优化。黔东南州建成冷库个,总库容达37.99万立方米,“产运销”农产品流通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凯里西站、凯里火车站铁路货运站场、清水江水运码头等为重点的多式联运加快发展,黔东南陆港获国家3A级物流企业授牌。在榕江县车江大坝蔬菜大棚里,农民将采收的黄瓜装框。杨成利摄深化粤黔产业协作,推广“4+”模式,粤黔8个共建工业产业园区和15个农业园区积极推进。推动黔东南陆港、凯里海关等开放平台功能逐步提升。在佛山、广州等地建设省外仓8个(“贵荟馆”1个)、农特产品销售专馆专区32个。围绕打造直供粤港澳大湾区农特产品供应地,获认证直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65个、加工企业2家,正在公示认证“菜篮子”基地54个。做好“产”文章依托地区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以产业园区为重点平台,构建体现黔东南州特色和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完善“5+N”现代工业产业“一图三清单”,聚焦头部企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等,通过“一把手”招商、专班招商、驻点招商等多渠道狠抓招商引资,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梯度转移,推动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大招商,全年共引进重点产业项目个、优强企业家,新增产业到位资金.37亿元,其中:引进大湾区重点产业项目个、优强企业62家,新增产业到位资金33.17亿元。黔东南州五大主导产业总产值完成亿元、增长14%。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1户,在库规上企业达户。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黎平经开区、榕江园区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持续加大,园区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佛黔共建园区(A区)、黎平林业产业园、榕江粤黔轻工产业园等建设加快推进,园区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印发侗乡示范区产业发展规划,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11个闲置低效项目实现复工。87栋休闲康养木屋、洛贯物流园、从江职校迁建项目建成投运,“桥头堡”核心区形象逐步提升。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康养“后花园”为目标,聚焦资源抓景区提升,聚焦客源抓旅游推介,聚焦服务抓旅游环境,深化互送客源、线路互连,在粤港澳大湾区设立文旅营销中心等宣传平台。推动旅游“特意性”与“随意性”相结合,实现综合实力、经济效益两大提升。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生态山居民宿项目建成运营,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推出9条旅游精品线路,开通粤港澳大湾区游客打卡黔东南“桥头堡专列”,云上丹寨旅游休闲街区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新增2个国家4A级景区、1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4个全省乡村旅游重点镇、17个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年12月21日,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塔石乡同流村,水族妇女陆朝娇在加工、晾晒染布,并准备远销欧美市场(周光胜摄)。年,黔东南州累计接待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25.8%,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37%,接待粤港澳大湾区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36.5%,实现旅游收入.8亿元,同比增长48.7%,粤港澳大湾区游客占比7.7%。从江产业园加速“融湾入圈”产业融湾是“桥头堡”建设中的重头戏。这不仅是“桥头堡”向粤港澳的对接融入,也是县域生态经济品牌输出和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转移的机遇风口。从江县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和“桥头堡”政策重大政策机遇,发挥“桥头堡”核心区的地理优势,借力厦蓉高速和贵广高铁交通便利,集中区域内土地、资源禀赋等要素,加速产业融湾,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规划、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加快推进佛山—黔东南东西部协作产业园建设,推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工作走深走实。年11月24日,自年8月项目动工建设的佛山—黔东南东西部协作产业园第一期2.4万平方米厂房交付,当天4家代表签署入驻协议,并启动第二期项目建设,标志着从江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梯度转移取得新进展。年12月28日无人机拍摄的贵州侗乡大健康示范区中国传统村落峰会会址。(吴德军摄)“我们选择入驻园区来这里投资,是因为交通区域优势,这里离从江高铁站大概5公里,非常方便,而且也是广东距离贵州最近的一站。其次这边的农产品非常丰富,目前我们走遍了从江所有的乡镇,发现还有很多非常优质的农产品没有被开发出来。”签约入驻企业代表佛山市宏荔农产品贸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仲辉说。“佛山—黔东南东西部协作产业园第一期已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签约入驻的4家企业正在做厂房设计,计划年后进行装修并投产。”黔东南州金锐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浩宏说,佛山—黔东南东西部协作产业园建成后年产值将达到2.5亿元,年税收万元,可解决当地余人的就业需求。接下来,将全力以赴推进第二期工程建设、落实精准招商,加快引进大健康生物、民族医药、特色食品加工等产业集聚,力争将产业园打造成为从江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同时,“从江县打造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样板试点”纳入省级“一县一试点”。从江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好助企纾困政策,围绕粤黔共建园A区等平台企业入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年共引进优强企业11家,引进重点产业项目27个,投资总额50.5亿元,新增产业到位资金11.43亿元。榕江民族特色产品走俏粤港澳大湾区近日,榕江县塔石乡乔央村正组织对农户散养的“塔石香羊”长势情况进行走访登记,准备交付一批香羊集中运送至广东省佛山市。年,该村与佛山市民营企业达成“认领”合作,全年认领香羊超过只,年收入50余万元。“‘塔石香羊’是我们本地羊种,口感好,膻味轻,深受广东消费者的欢迎。这两年广东佛山南海区帮扶榕江县,我们借助帮扶机制和‘桥头堡’优势,以及‘村超’火爆带来的机遇,推行了‘认领’模式,目前销量还不错。”乔央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盘应海表示,与企业签订“小羊羔认购”协议,他们认购羊只、付好定金,养殖场或农户帮养长大后,再按价格交付企业。目前,该模式还吸引江苏、福建等地企业到村实地考察并达成了合作,“认领”数量还在持续上升。作为贵州南下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和“前沿哨”,榕江县立足绚丽多彩的民族特色文化和富有山地特色的农产品优势,辐射带动群众进行“塔石香羊”、小香鸡、月亮山香猪等特色养殖和榕江西瓜、锡利贡米、七彩古稻等特色种植,并在贵广高铁“大动脉”的驱动下,当地特色农产品源源不断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在榕江县塔石乡同流水寨,水族妇女陆朝娇也带着一支“土布”制作队伍,六七人忙着染布、晾晒等,老房屋变成了特色工坊。“塔石香羊”亮相贵州村超“(潘邵平摄)“去年,我们组织水族啦啦队走进‘村超’赛场,让全世界看到水族服饰、水书等水族文化,我自己手工制作的植物染布料比较吸引游客,现在订单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广东、香港这边订单较多。”水族手工艺人陆朝娇说。陆朝娇从小学习织布、染布,以前都是自己生产、自己使用,自给自足。近年来国家实行东西部协作帮扶机制,吸引很多粤港澳大湾区游客到村体验民族文化,给她带来了启发。于是借势将民族特色手工艺变为特色“商品”,主动承接布料“订单式”生产,创新对“土布”的印染、扎染、蜡染等手法,不仅解决部分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创业和就业问题,“老土布”还畅销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抢手货”,甚至远销欧美市场卖出大价钱,年销售额达余万元。榕江县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和黔府发〔〕7号文件等政策机遇,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全力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主阵地,开辟新媒体赋能乡村振兴“新三变”新赛道;同时,贵州“村超”火爆全网,助推榕江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观察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一个窗口。年,榕江县深入开展“山海协商”“对标行动”“融湾行动”等行动,依托“村超”品牌影响力,全县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额6.26亿元,蓝染、蜡染、刺绣、民族服饰等6家精品店销售额0.17亿元,推动更多民族文化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沉甸甸的民族特色,金灿灿的发展机遇,乐呵呵的幸福生活。如今的山区农文旅产品,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香饽饽”,也成为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在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新征程上,广大群众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稳。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李丽通讯员吴德军潘邵平编辑杨晓波二审王光莉三审熊诚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muzx.com/zmsc/14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