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中牟简介
中牟地点
中牟市场
中牟要闻
中牟发展
中牟天气
中牟旅游
中牟信息

朱仙镇历史地理

得了白癜风好治疗吗 http://pf.39.net/bdfyy/

一、朱仙镇名称的由来

朱仙镇相传以朱亥得名。通鉴辑览:“朱仙镇在开封府祥符县西南,以朱亥旧里,故名。”祥符县志:“朱仙镇相传战国时朱亥故里,亥旧居仙人庄,因名。”按朱亥据史记魏公子列传,是信陵君门客,所谓“窃符救魏”事件要角之一。朱亥何以称朱仙,不详。一说:“或者亥曾业屠,其后屠者皆祀亥,因奉祀而称为仙人,亦如吕祖日吕仙,葛洪日葛仙之例。”(见开封实验教育区编岳飞与朱仙镇页,年,又朱亥墓在城西南,俗名屠儿原,读史方舆纪要说城南五里有朱仙镇,疑即此。)也只是推想之说。又仙人庄,非朱仙镇,在开封城西南二十里,距朱仙镇二十五里,庄之北门内偏西一百四十余步,紧接庄寨之处,旧有土地庙一座,其旁立碑,题“朱亥故里”。今庙与碑皆不存。总之,朱仙镇以朱亥故里得名,仅仅是一个传说,根据这个传说,朱仙镇的发生,当在战国以后。

考镇之一辞,初见于周礼。说文“镇,博压也”,即压制之意。后世用于驻兵地之称,更后用于一般居民点之称。据佩文韵府我国地名之称镇,始于南北朝时期。则朱仙镇之镇,当也不可能在五世纪以前。

二、朱仙镇之役及战略地理

历史上有名的朱仙镇之役,据宋史岳飞传,在绍兴十年(年)岳飞北上抗金,七月七日郾城之捷后进兵朱仙镇,兀术聚兵且悉京城兵十万来迎战,对垒而陈。飞按兵不动,遣骁将率背嵬军五百奋击,大破之,兀术奔还汴京。岳飞正欲乘胜深入,而以奉诏班师。今镇西二里,有土岗,名点将台,传说是岳飞演兵处。再西五、六里有牛头山,传说岳飞败兀术于此。[按牛头山(一作牛首山)是建炎四年(年)建康之役,岳飞败金兀术处,在南京城南二十七里。这是附会。]

关于朱仙镇之役,史学界还有异议。如邓广铭说:“岳飞绍兴十年,北上迎击金人,其历次战役的奏报,全都被岳珂收录在金佗粹编的经进鄂王家集当中……共是十二件,其内容完全未涉及朱仙镇一地……然而岳珂编写行实编年时,却在岳飞的奏捷战报中,又添出朱仙镇一役……岳珂在此只笼笼统统地说对垒而陈,遣骁将奋击,却不明指出所遣骁将为谁,接战在何时日,和他叙述前此各战役行文体例,全不相同……可以断定所谓朱仙镇大捷,只不过是岳珂想当然的一事而已。”(他又说宋史岳飞传也取材于行实编年)。(见邓广铭岳飞传—页,年)何竹淇说:“朱仙镇之役,见大金国志卷11熙宗纪3天眷3年条下,行实编年卷5绍兴10年条,宋史卷岳飞传。但金佗粹编,三朝北盟会编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皆不载。故史家对朱仙镇战役还有怀疑的。但是我们据岳飞郾城战争胜利形势看,打到朱仙镇是可能的。”(见何竹淇岳飞抗金史略,页,年。)

总之,不论是岳飞大军或先遣部队到朱仙镇,或者朱仙镇之役是想当然之说,但可以说明朱仙镇是开封附近的战略要地。这还有其他史实可资证明。元脱脱弟也先帖木儿驻兵沙河,军中夜惊,尽弃军资器械,北奔汴梁,收散卒,屯朱仙镇。(据元史脱脱传。)明崇祯十五年(年)三月,李白成农民起义军围开封,崇祯起侯恂为统师,令总兵左良玉自汝宁率部赴援。良玉与教督丁启浚、保督杨文岳及虎大威、杨德政、方国安等会师朱仙镇,李军营西,明军营北。良玉见起义军势盛,一夕拔营遁,众军望见皆溃,自成乘势追击,明军大败,良玉走襄阳。崇祯闻良玉败,诏恂拒河图敌,而令良玉以兵来会,良玉畏自成,迁延不至,九月开封以河决而亡。(据明史左良玉传;文秉烈皇小识;郑廉豫变纪略。)清咸丰三年(年)太平军将领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率师北伐,人河南,五月十三日抵开封,清军于城外掘深沟两道,适暴雨,水深数丈。太平军见状,未攻城,进兵朱仙镇,驻屯二日,十六日西进,克中牟、郑州,由汜水口渡河北上。(据林凤祥等北伐回禀。陈善钧癸丑中州翟兵纪略。姚宪之粤匪滋扰南北纪略。)同治五年(年)曾国藩企图包围在豫皖活动的捻军,制定防河战略。以朱仙镇为中心,北至黄河,东南沿贾鲁河、沙河筑防线一道。八月十六日,捻军赖文光、任化邦、张宗禹、牛洛洪在中牟会师,乘夜突破朱仙镇迤北堤墙,击溃河南巡抚李鹤年屯濠防军,威胁开封,经陈留东进曹州,防河战略失败。(据王定安:求阙斋弟子记。周世澄:淮军平捻记。)

按镇的意义,如前所述,是驻兵地之意。从以上史实,可以说明朱仙镇在战略上的重要不是地形,因地势平坦,无险可守,贾鲁河在防御上的作用不大,而是交通,因地当华中、豫南到开封大路要冲,距离只有四十五里,是省垣南面的门户,一个战略据点。还有它作为屯兵之地,也要有经济条件,在崇祯时与咸丰时,皆在朱仙镇的兴盛时期,对驻屯大军有宿营和给养上的便利。在宋元时朱仙镇也已是一个大集镇了。

三、朱仙镇发展和贾鲁河开通的关系

朱仙镇发展,以贾鲁河开通为转折点。在此以前,汴河为河南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路线。按汴河源出荥阳大周山,东流经开封、商丘、徐州合泗水入淮。隋炀帝开通济渠,自板渚(在汜水东北三十五里)引黄河人汴,东经开封至商丘循涣水(今浍河)入淮,沟通黄河、淮河、长江,东南的粮食,由此输入河南。在五代和北宋时还开掘了金水河、五丈河、蔡河在开封与汴河相通。金水河一名天源河,上源即荥阳的金水,至开封入汴河。五丈河,在开封自汴河分流东北会曹郓诸水入济水。蔡河一名沙水,在开封自汴河南流分为东西二河,西蔡河经尉氏,东蔡河经通许,两河相会至陈州人颍河。开封是一个河运中心,形成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朱仙镇濒西蔡河,则是开封附近的一个重要集镇。

元至元二十七年(年)河决开封义唐湾,汴河及堤皆为黄淤,而汴水入蔡,蔡河源流亦塞,不能通达淮、泗。元贞二年(年),大德元年(年)、二年(年),泰定元年(年)、二年(年)、四年(年)黄河先后在开封决口,汴河诸水,遂完全淤塞。待后贾鲁河开通,代替了汴河,成为河南对外联系主要水路,朱仙镇当贾鲁河航运终点,成为河南水陆交通联系要地。

朱仙镇发展与贾鲁河开通,有密切的关系,必要说明两点:一、贾鲁河非元臣贾鲁所开的贾鲁河。二、今贾鲁河原名孙家渡河,不是元末开通,而是明末开通的。

元至正十一年(年)元顺帝命贾鲁治黄河。元史顺帝本纪:“贾鲁治河,自黄陵岗(在仪封)南达白茅(在曹县)放于黄固(在单县)、哈只(在商丘)等口。又自黄陵西至阳清村,合于故道,凡二百八十里又奇。”行水金鉴引谷山笔云:“贾鲁河自黄陵南达白茅、黄固等口,即今贾鲁河故道也。”又引河防一览:“黄河故道,自虞城以下,肖县以上,夏邑以北,砀山以南由新集历丁家道口、马牧集、韩家道口、司家道口、牛黄固、赵家圈至萧县蓟门、出水浮桥,此贾鲁所复故道。”按河是黄河专名,贾鲁河系指贾鲁所开之黄河而言。此河大约自河南之仪封、睢县、考城、商丘、虞城、夏邑,山东之曹县、单县,至江南徐州而止。(见传泽洪:行水金鉴卷十七。)非今贾鲁河。

今贾鲁河,源出荥阳东南诸山,上源有索、金、须、郑诸水合流于郑州附近,东流经中牟县北,又东南流经开封朱仙镇,折南流经尉氏张市白潭,扶沟吕潭,又南与双洎河合,又东南流至周家口合汝颍二水为沙河,下达淮河。相当于古汴河、蔡河故道。其在郑州、中牟境内的或名贾鲁河,或名小黄河,在中牟而下的或名贾鲁河,或名运粮河。

说今贾鲁河为贾鲁所开,是后人附会。行水金鉴引目游四海记:“郑州北有贾鲁河,自荥泽县流人,又东至中牟县岸……元末命贾鲁以通漕,起郑州至朱仙镇,皆名贾鲁河。”朱云锦豫乘识小录:“汴河有二支,东注一支为汴,南注一支为沙(按即蔡河)……至元时至元二十七年,黄河决,始淤失东流一支,今止存南注一支,以曾经元臣贾鲁疏浚,又名贾鲁河,又名小黄河。仍上受京、郑、须、索诸水,经朱仙镇……”郑州志:“汴河今名贾鲁河,又名小黄河,以元臣贾鲁曾浚之,与黄河相表里者也……受须索已合之水,绕州西北境流至东北折而东南渐转贯中牟,达祥符朱仙镇。”这些都是后人记录,没有史实根据。清一统志说得很明白:“贾鲁所开河在仪封县黄陵岗,故道堙没。今所云贾鲁河,即宋时之蔡河故道。”

今贾鲁河非元贾鲁所开之黄河,本名孙家渡河,为明刘大夏所开。初明正统十三年(年)河决荥泽孙家渡口,漫流祥符、尉氏、扶沟、通许、洧川、临颍、郾城、商水、太康、项城诸县,至寿州入淮。弘治七年(年)刘大夏浚孙家渡口,别凿新河七十余里,导水南行,经中牟、朱仙镇下至项城、南顿人颍,以杀黄河水势,并资通运,这就是今贾鲁河。因为和贾鲁河,同是黄河故道,因此相混。当时航运之价值不大,嘉靖十四年(年)刘天和奏称:“孙家渡河,自正统时全河从此南徙,弘治问淤塞,屡开屡淤,率不能通。”嘉靖二十四年(年)李濂汴京遗迹志:“今所谓孙家渡河者,自荥泽而下,引河为渠,由朱仙镇东南达于淮、泗,似亦汴梁之遗意,特以不近都会,而转漕非其所资,故任其浅涸,而不为之疏浚耳。”可是自汴河淤塞后,河南没有对外联系的水路,根据必要与可能,改造利用孙家渡河,势在必行。这在这条河道地理现象的变迁上,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孙家渡河,是以黄河为水源,而贾鲁河则以索、金、须、郑诸河为水源。以黄河为水源,黄河的泥沙冲积,容易使河道淤塞,如清代黄河的多次泛滥,屡淤塞贾鲁河道,可作证明。因此由河源而改为利用山源,这样使河道稳定,航运畅通。这个变迁当在嘉靖以后,可以推定,迟至明末,贾鲁河已完全开通,经常通航,促进了朱仙镇的发展。

四、朱仙镇的兴盛时期

朱仙镇自贾鲁河通航后,进入兴盛时期,大概自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即明朝末叶,清朝初叶中叶末叶的前期,最盛时在清康熙朝。和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镇,同称中国四大镇。

四大镇的城市地理特征:汉口镇位于江汉两水的会点(汉水本在汉阳南人江,明成化间改由今道),京粤驿道的中途,所谓“九省通衢”,自十六世纪以来,为我国内地最大的水陆交通中心,形成一个大商业城市。景德镇瓷业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自十五世纪至十九世纪为兴盛时期,有瓷都之称。佛山镇的兴盛时期,也自十五世纪至十九世纪,冶铁、丝织、陶器、造纸等手工业,非常发达。这两个镇同是工业城市。朱仙镇则和汉口同是商业城市,但它只是一个大水陆交通联运码头,不及汉口镇之繁盛。

朱仙镇在开封城西南四十五里,沿贾鲁河,最盛时市区范围,北至今离镇四里的小店王,南至八里的腰铺,东至三里的宋寨,西至二里的豆腐店,面积约五十方里。市区中心部分有镇寨作不规则的圆形,纵横各三里许,周十里许,面积约九方里,辟有四门,原为土寨,同治元年(年)因防捻而改筑砖墙,光绪三十二年(年)增修。

贾鲁河俗名东京运河,自北而南,穿寨而过,宽五丈八尺,船只直达寨内。寨北门西数十步,有大石桥,跨河临寨墙,有桥洞五。大石桥之南有二板桥,二板桥之南有大板桥,大板桥之南即南闸,为贾鲁河出寨处,置有闸门,可司启闭。自雍正以来,贾鲁河受黄河泛滥的影响,河道时有变迁。雍正元年(年)六月河决中牟十里店与娄家庄冲开大堤漫溢贾鲁河,由朱仙镇南下,镇中房屋多被水淹。九月河决中牟杨桥,朱仙镇复被水患。乾隆二十六年(年)河决中牟杨桥,大流人贾鲁河,改道自中牟南流经朱仙镇西南八里的王堂,又南下至白潭与旧道合,故道淤浅。事后由镇民集资,在镇西南筑石坝二,将河截断,引水东北流,经西门外约四十步,再北流以人镇内,循故道南流,并于西门外,建石桥一座,以便行人。道光二十三年(年)河决中牟九堡,入贾鲁河淹没朱仙镇,破坏甚烈。石坝被冲毁,主流仍由镇西南南下,镇内河道也淤浅。光绪八年(年)再治之,自王堂改疏新河达朱仙镇仍循故道南行(光绪八年河南巡抚李鹤年“朱仙镇新河记”碑,在北门内路西,今存。)。贾鲁河的多次泛滥淹没市街,淤塞河道,对本镇起一定的不利影响。但由于市民对自然的斗争,疏浚河道,开掘新河,所以贾鲁河始终为本镇对外主要的交通路线。

朱仙镇市街主要在寨内,四关也有市街,因北关当通开封大道,南关当通尉氏大道,比较发达。南门外贾鲁河沿岸,码头林立,长达五里。寨内市街以贾鲁河而分为东西二镇。东镇的主要街道,南北行的有车店街、杂货街、曲米街、油篓街,东西行的有仙人桥街、炮房街。杂货街多南北杂货,曲米街多米麦商铺,炮房街多爆竹作坊,油篓街多油业行店,仙人桥街多普通商店。其中以杂货街最为繁盛。西镇的主要街道南北行的有顺河街、西大街,东西行的有估衣街、京货街、铜货街。京货街多苏广时货,估衣街多估衣店及当铺,铜货街多铜器作坊,顺河街、西大街多普通商店,而以西大街为最繁盛。各种行业集中在一条街道,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工商业行会制(基尔德)发生后的特点。在乾嘉以前东镇繁盛过于西镇,道光二十三年水患,因东镇较低,水深丈余,水退后积沙数尺,以后商店多西移,因此西镇较盛于东镇。街道布局整齐,作直交状分布。南北行的街道宽约四米,东西行的街道宽约三米。房屋多平房式,楼房也有而墙坚基固,院整式宏,在今日遗留下来的建筑,还可以看到。全镇除商号、住宅外,有官署寺庙等建筑物,官署有巡检署、千总署。寺庙在全盛时有一百一十多处,最大的有关岳庙,岳庙在镇西北,明成化十四年(年)建,明清两代屡加修建,有正殿、大殿等建筑,门前有铁铸秦桧夫妇等五人跪像(年为军阀韩复榘运走。)。关庙在岳庙西邻,清乾隆间山西帮商人所建,有正殿、戏楼、钟楼、鼓楼等建筑,宏丽过于岳庙。其他有救苦庙、清真寺、郎神庙、土地庙、瘟神庙、三皇庙、吕祖阁、财神殿等。这些寺庙每月五、九日有庙会,而以关岳庙在端阳重九等节日为最盛。

朱仙镇全盛时,人口有四万户,二十余万人(见岳飞与朱仙镇页。)外籍商人有山西、陕西、甘肃、安徽、福建诸省人。以山西帮商人最占势力,山西票号,握有全镇的金融权,他们设有山西会馆(俗名小关帝庙),独力修建关帝庙,可见其财力的雄厚。陕甘帮多经营山货皮毛,安徽帮多经营典当茶业,福建帮多经营米糖业,本省人多经营酒馆饭店及一般工商业。少数民族有回族,多从事小商贩和手工业,他们建有清真寺二所(北大寺、南大寺)。劳动人民多为运河的搬运工人,从事搬运货物、推车、挑担等工作,还有临时工人(打小工),他们的生活是很困苦的。此外,流民无产者(青红帮)也有相当的人数。

朱仙镇运出货物以西北山货,本省的牲口与土特产为大宗。运人货物以木材、瓷器、茶、盐、糖、纸、布匹、粮食、杂货、京广货为大宗。运人盛于运出,是其特征。本镇特产有西双泰的竹竿青酒、玉堂号的豆腐干以及红纸、年画、爆竹、香等。西双泰设于明代,有三百年的历史,所制竹竿青酒色味俱佳,盛销于邻近各州县,及安徽等地。玉堂号也创始于明代,所制豆腐干,为佐膳佳品,全镇年产三百余万块,多销售于开封、郑卅l。红纸颜色鲜明,木板年画多门神和故事画,皆创始于明代,全镇有年画店约三百余家,年产年画三百余万张,行销于全国各省。其他工业还有榨油业,共有七十余家。

朱仙镇位于贾鲁河航运终点,下达周家口,由淮河通安徽、江浙,舟楫畅通。小舟更可上溯到京水镇,北与黄河联系。故西北山产由此南输,东南杂货由此北运。更因接近开封省城,势如省城外港。陆运则由驿道南下经尉氏、许州以达武汉,北上经开封、卫辉、彰德以达北京。所以为商旅必经,水陆交通会集之所,南船北马,由此分歧。这个有利的交通条件,决定朱仙镇商业的繁荣。

朱仙镇的城市地理特征,如前所述,是一个大水陆交通联运码头。同时期河南的主要水陆交通联运码头,除朱仙镇外,还有道口镇、赊旗镇二地,但皆不及朱仙镇繁荣。其理由:一、就水运的吸引范围讲,道口镇位于卫河航运终点,其吸引范围,只限于海河流域。赊旗镇位于唐河航运终点,其吸引范围也只是汉江中下游,远至长江中游。而朱仙镇面对淮河流域,远及长江中下游,是面积广大经济发达的地区。二、就陆路联系讲,道口镇主要对豫西北及晋南,范围狭小,道路崎岖。赊旗镇以方城路与三鸦路和黄河中下游往来,交通也比较困难。只有朱仙镇地处中原,背域广大,和华北、西北各地联系方便。所以不但是河南而且是华北最大的水陆交通联运码头,列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全国四大镇之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muzx.com/zmsc/105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